以水为师,修身致远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以水为师,修身致远

——连云港市和安小学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实践探索

■梁培斌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灵。连云港市和安小学四面环水,催生了“近水、亲水、若水”的办学思路,形成了“润泽若水、至善致远”的育人体系。学校把水韵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每个教师的心中,让每个教师都能拥有“从教书匠走向大先生”的追求,从而自觉地弘扬教育家精神。

铸魂:培育教师,形成若水般纯净的品质

学校以“水韵和安”教师团队建设为契机,引导教师以水为师,学习水的善利万物,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执着名利,奉献团结;学习水的目标专一,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去除浮躁,潜心育人;学习水的包容谦逊,有真诚的仁爱之心,关爱学生,立己达人,努力成为时代的“大先生”。

水之纯净,在于其涤尘埃、净万物、澄澈通透的本质。深耕“若水”文化浸润,通过“环境陶养+精神引领”双轮驱动,让“澄澈通透、善利万物”的水德内化于心。一方面,努力打造“目之所及皆水韵,心之所向尽初心”的育人场域,如水文化广场的“上善若水”文化石居中矗立,巍然醒目;“以水为师”“修身致远”书简分伴左右,如同双翼;水韵道桥蜿蜒曲折,润物无声;泗水湖碧波轻漾,锦鲤畅游;湖畔,孔子与弟子们论水的雕像栩栩如生,仿佛能听见潺潺流水与谆谆教诲的交织共鸣。另一方面,学校还注重将水的品质转化为教师的职业操守,定期举办“若水讲坛”,邀请教育名家、师德楷模分享育人故事,让“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教育情怀在涓涓细语中浸润人心。

水之纯净,在于其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的品格。构建“若水共研”机制,将“水滴石穿”的执着融入教研血脉。每月“课堂攻坚日”,教师如细流汇聚,围绕“水韵课堂与素养生成”“大单元教学实施”等问题展开头脑风暴,在思维碰撞中突破教学藩篱;每学期“课题驱动周”,鼓励教师像水滴穿透岩石般深耕科研,以“研课如治水”的精神,让课堂成为师生共生共长的生命场。为筑牢团队信念根基,学校打造“水韵”教师发展共同体,以年级备课组为“支流”,跨学科协同备课凝聚智慧;以项目研究组为“湖泊”,聚焦德育评价、家校协同等领域联合攻关。这种“个体发光、群体闪耀”的团队生态,让教师队伍如九曲黄河奔涌向前,彰显出“目标专一终入海”的磅礴力量,将坚定的教育理想熔铸为持续创新的实践动能。

水之纯净,在于其不择细流、仁爱天下的胸怀。以水之纯净滋养教师的仁爱之心,引导教师在谦逊中涵养气度、在关爱中践行使命。校园中,“上善若水”石刻与“孔子观水”塑像相映成趣,教师于耳濡目染中体悟“有教无类、仁爱天下”的胸怀;制度上,创新“师德积分制”将“关爱学困生”“润心家访”等柔性指标融入考核,变外在要求为内在自觉;活动中,“教育叙事沙龙”如涟漪般汇聚智慧,教师围坐分享帮助问题学生、化解家校矛盾的温暖故事,在真诚交流中传递“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学校用以文化人、以制励行、以情暖人的模式,让教师如春雨般滋养每个生命,以谦逊之心接纳差异,以仁爱之怀照亮成长,努力成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时代“大先生”。

强师:涵养教师,拥有静水般泓邃的学识

学校以水韵文化润泽教师,助力教师自主成长,打造“水波激荡、涟漪层生”为特征的研修范式,以名家指导、城乡结对、辐射引领、科学评价为路径,全力推进富有活力、互助互促的教师团队成长模式。

水之泓邃,在于其静默沉淀、包罗万象的底蕴。引导教师以静水般深邃的学识涵养自身,鼓励其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积淀厚重的学术底蕴与教学智慧。通过“静水学术讲坛”“专项课题研究”等形式,激发教师主动学习、持续研究的热情,使他们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通达之桥;依托“读书分享会”“教育经典共读”等活动,引导教师在阅读中沉淀思想、拓展视野,以深厚的人文素养滋养教育情怀。教师在静水深流中修炼自我,在沉淀与反思中不断超越,形成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精神。

水之泓邃,在于寻根探源、激荡前行的力量。以“水韵文化”为引领,激发教师不断探索教育的源头活水,推动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持续更新。通过“学术团队”“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成长营”等平台,引导教师在实践中锤炼教学技艺,在反思中提升专业素养,让教育智慧如水般流动不息;借助“课堂攻坚日”“课改研究月”等活动,推动教师在合作中碰撞思想、在研讨中突破瓶颈,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奋进态势。

聚力:成就教师,打造流水般灵动的课堂

将水韵教师团队的文化气质,迁移到水韵课堂:“学生学习如水,自由开放;教师导教似水,顺势而为;课堂生态若水,灵动和谐”。水韵课堂如流水般灵动,教师依器塑形,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学校以此引领教师在课堂中彰显智慧与灵性,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生态,成就教师专业成长,催生教师教育智慧绽放。

水之灵动,在于自由开放、奔流不息的姿态。课堂上,教师以灵动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使课堂如活水般涌动智慧的涟漪;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借助情境任务导学、大单元主题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提升综合能力,让学习如涓涓细流,不断汇聚成智慧的江海。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态场域,如水般包容、灵动、富有生命力,真正实现了以水润教、以情化人的育人追求。

水之灵动,在于顺势而为、因材施教的智慧。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如水流般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通过分层教学、差异化指导,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准施教,让学生在各自的学习路径上稳步前行;借助多元评价、动态反馈,激励学生不断反思与改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源泉。

水之灵动,在于圆融和谐、润物无声的境界。课堂上,教师以柔性的力量浸润学生的心灵,通过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浸染,引导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心灵的成长与智慧的升华;借助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营造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教育如春雨般悄然滋养每一个生命。教师耐心倾听学生心声,在对话中传递关爱,在理解中培育品格,在共鸣中启迪智慧,让教育真正成为心灵与心灵的深度对话。

以水为师,修身致远,和安小学将教育家精神的理想化作实践的涓流,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中,以水的智慧启迪心灵,以水的精神涵养品格,让每一位教师在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沃土中不断探索、生长智慧,让每一位学子在水韵灵动的课堂中舒展个性、蓬勃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凝聚智慧与力量,共同书写新时代的教育华章。

(作者系连云港市和安小学书记,“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