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未厌”之志弘道 以乐教之心育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以“未厌”之志弘道 以乐教之心育人

——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践行教育家精神实践探索

编者按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教育家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阐发当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新理念,也是对教育强国宏伟目标引领下教师如何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作出的新概括。本期“影响力学校”共同体3所成员校分享各自在践行教育家精神、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共同追寻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新路径。

■刘玮 周锋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首次提出教育家精神,深刻阐述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六大核心内涵,为新时代强师兴教锚定了精神坐标与实践方向。今年9月,在第41个教师节“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号召下,苏州教育人更迎来一份特殊的精神回响——本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诞辰130周年。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以先生“一生不厌世,一世不厌足”的“未厌”精神为圭臬,持志求真,锐意进取,以“未厌”之志弘道,以乐教之心育人,开启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深度探索。

溯源“未厌”意蕴,

擦亮吴门教育精神底色

叶圣陶先生的“未厌”精神,是其跨越岁月的教育信仰,既蕴含“永不厌足”的精进态度,更彰显“绝不厌世”的弘道情怀,二者与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内核高度契合,成为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从“管理”迈向“治理”的精神根基。

“永不厌足”:勤学笃行的躬耕底色。“未厌”精神的底色,是对教育本质的持续求索,与教育家精神中“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如出一辙。叶圣陶先生无论是执教中小学讲台,还是投身教育典籍编纂,始终以“永不厌足”的自我要求深耕教育沃土——他对每篇课文的解读反复打磨,对每个教学方法的探索持续迭代,拒绝浅尝辄止,坚守本质规律。这种精神投射于集团化办学实践中,便是对松散型组织“拼盘式协同”的主动破局,对“资源简单移动”的持续超越,最终通过结构再造、机制创新实现资源融合共生——这正是“未厌”式精进在教育治理中的鲜活实践。

“绝不厌世”:胸怀天下的弘道灵魂。“未厌”精神的灵魂,是对教育使命的终身践行,恰是教育家精神“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生动诠释。“绝不厌世”的生命情怀,让叶圣陶先生始终坚信教育对社会的改造力量,88岁时,他依然在公开场合坦言“多活几年,多做些事”。这种情怀融入集团发展,便化为对“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执着求索——既通过资源共享消弭校际差距,更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尊重校域特色,让教育的温度与广度同步延伸。

传承“未厌”精神,

深化吴门教育整体变革

多年来,吴门教育集团聚焦教育核心命题,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未厌”精神在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

以 “未厌” 精神求索均衡路径。吴门教育集团以“未厌”精神为内核,在对教育优质均衡的求索中,摒弃“名校单向输血”的浅层均衡模式,以迭代升级的共享机制推动教育均衡向纵深发展。在管理革新上,集团建立“集中决策—分布执行”闭环机制。在每月校长联席会议上,总校长统筹规划,各成员校校长以“副总校长”身份分管条线,深度参与决策。在此基础上,每学期聚焦矩阵式管理优化,从“经验互通”向“机制共创”进阶,以治理精度筑牢均衡根基。同时,打破校区壁垒搭建文体场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设备,让薄弱校学生共享资源开展科技探究、艺术展演,实现存量资源从“能用”到“好用”的升级。在师资均衡上,以10个省、市名师工作室为支点,联动“青蓝工程”,推动40名教师跨校交流,优质校骨干教师驻点新校、薄弱校深耕指导;薄弱校教师赴优质校跟岗研修,特级教师示范课全域覆盖,破解资源“移动不生长”的困局,实现从“数量均衡”到“能力共生”的跨越。在文化建设上,尊重各校特色校训,通过跨校活动促交融,既防“离心化”又避“同质化”,践行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生理念。

以 “未厌” 精神变革教学方式。秉持“对工作永感不足”的“未厌”态度,集团聚焦教学痛点持续推动方式革新,打破学段割裂与教法固化的壁垒。构建“集团统筹—校际联动—教师参与”三级教研机制,2024年获批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2项、省市级规划课题24项,以课题研究驱动教学创新。二实小历时15年探索“指向‘一个经验’的儿童数学学习方式变革”,形成“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实践模式,获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并在集团推广;三实小依托质量监测数据,研发“推理意识培养”结构化路径,形成3套可复制案例。在“双减”背景下,推行作业校本化改革,通过“必做+选做+预习”分层设计,结合AI学情分析实现精准备课,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升教学效能,以持续变革践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以“未厌”精神追问教育本质。集团以“绝不厌世”的教育情怀追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本质问题,将“唤醒个体潜能”作为教育的核心使命。凝练“像水一样流淌”的教育哲学,与叶圣陶先生“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的理念相呼应,反对标准化培养,倡导个性化成长。构建“一体两翼多元”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校本化为“体”,夯实育人根基;以“立智思维”“立德修身”为“翼”,强化素养培育;以五类多元课程为延伸,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一实小“绘本阅读进阶课程”从低年级图文认知到六年级读写衔接,实现育人过程的循序渐进;姑苏区实验学校开发小初衔接课程6门,关注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心理与能力需求。同时创新学生评价体系,摒弃“唯分数论”,构建涵盖学业、品德、实践、创新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的多元评价维度,回归“育人先育心”的本质。

以“未厌”精神期待儿童成长。怀着对儿童成长的无限希望与执着期待,集团将“未厌”精神融入对学生的全方位培育,致力于培养“有好奇心、创造力与生活力”的新时代少年。我们将原来以学期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三好学生”评价改为“向上向善好少年”综合素养评价,在学科成绩合格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设立良好素养、鲜明个性、美好生活、新时代公民和学生质量等五个一级指标。以学生质量指标为例,又下设可观察的学习素养、可检测的学业质量和可持续的学习动力三个二级指标。在“五育学生评价系统”的数据平台上,我们用赤、橙、黄、绿、青五色对应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并用递次渐变的方式体现评价的趣味性、人文性、过程性、综合性、科学性原则。由此,评价的焦点不再是“死板的分”,而是“活泼泼的人”。

叶圣陶先生的“未厌”精神穿越百年,在新时代仍具强大生命力。吴门教育集团将持续以“未厌”精神为引领,在均衡发展、教学变革、育人本质、学生成长等方面深度求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正是教育家精神传承的实践表达。

(作者系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总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周锋,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沧浪新城第二实小办公室主任,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