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扬州大学“土壤医院”团队师生奔走田埂,助力农民丰产增收——
“土地医生”开“方”治“土”
■本报记者 王琼 通讯员 张运
今年夏天,南通市通州区种植大户刘天海满心欢喜,种植的蔬菜迎来大丰收:“亩产增收600多斤,算下来,每亩能多赚近千元呢!”
但在半年前,刘天海的蔬菜大棚几乎是一块“不毛之地”。就在他一筹莫展时,田间来了一群特殊的“土地医生”——扬州大学学生科技服务社团“土壤医院”的师生们。经过交流、采样、化验和分析,扬州大学“土壤医院”团队发现,大棚中每千克土壤的盐分含量竟达到惊人的1万多毫克。
“这是典型的土壤‘营养紊乱’。”团队成员李瑜林解释说,由于大棚环境缺乏雨水的淋洗,未能被作物吸收的肥料成分随水分蒸发而不断富集于土壤表层,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这一过程使得土壤中原本就已不足的其他养分更难被作物吸收。生长在这样“营养失调”的环境下,作物往往长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也会出现各类异常症状。不少农户因不了解内在机理,盲目追加肥料,结果反而陷入“越施肥越不长,越不长越施肥”的恶性循环。
“土地医生”们迅速拿出解决方案。他们利用接种微生物的秸秆、米糠等含碳有机物料进行生态控盐,大幅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改良土壤酸碱性,精准补充土壤中所缺乏的各种养分,结合喷灌阻盐,使土壤生产功能恢复正常。很快,原本板结的土地重新焕发活力,当季蔬菜产量猛增近五成,“土地医生”们一下成为十里八乡的“香饽饽”。
暑假期间,“土壤医院”的5支分队入驻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通州区。在这里,像刘天海这样前来“求医问诊”的农户络绎不绝。针对土壤营养紊乱、酸碱失衡、土传病虫害等问题,团员们“精准开方”。
“土壤修复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李瑜林说,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土壤健康问题成因千差万别,修复技术与手段也不尽相同,很多健康受损的耕地需要精准诊断。为此,团队建立了完善的样本数据库,攻克10余项关键技术。其中,土壤障碍系统诊断与综合治理技术被遴选为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优秀成果,列入省高产创建行动计划重点推广技术,在全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作为全国高产创建典型在多地推广。
自2018年组建以来,扬州大学这支特殊的“医疗队”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优势持续奔走了7年,足迹遍布全国350多个村庄,累计为3000余户农民修复农田6万余亩。
“培养农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意识和能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扬州大学“土壤医院”团队指导教师王娟娟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既要资源和技术的“硬保障”跟得上,也要科学理念和技术认知等“软实力”不掉队。“未来,‘土壤医院’将不断升级服务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除了提供土壤诊断、治理咨询,还将指导农民自主进行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健康管理。从‘开药方’到‘教防病’,持续提升团队的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