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科技赋予古城“生命”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京大学“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成果亮相2025北京文化论坛——

用数字科技赋予古城“生命”

■本报记者 阿妮尔 通讯员 邓路瑶 马艳蓉

隐于方志古画中的古城风貌,正挣脱二维束缚,在眼前全景铺展……这是南京大学“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团队正在开展的创新实践。学子们用无人机、人工智能与建模等工具和技术还原历史影像,让一座座古城“穿越时空”,在“文明可视化”中焕发新生。

日前,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活动中,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主任陈云松发布“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成果,这是该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中唯一的高校成果。“保护与传承中华古城文化,是我们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使命。”陈云松介绍说,团队充分发挥南京大学的学科交叉和新文科发展优势,全力探索数智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实践路径,为中国乃至全球古城保护打造数据基座、提炼工作标准、提供解决方案。

记者了解到,2024年8月,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启动“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实验室围绕文明研究“主轴”,重点开展文明远读、文明探源、文明传承、文明熔铸、文明互鉴研究。其中,文明传承项目重点聚焦中华古城保护数字图谱、边疆地域中华古城图谱、伊儒会通的中华清真寺图谱等重大工程,为近3000个中华古城开展数字复原和保护区划定等工作,为全球人类历史聚落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方法、探索标准,以数智创新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项目启动一年来,南京大学建筑、历史地理、文化遗产、数字人文、信息工程、计算机视觉等专业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系统采集中华古城历史遥感影像资料,编绘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制图单位的古城历史卫星影像地图,搭建古城历史地理信息数字化平台,展示古城古今变化细节。目前,团队已收集处理分析陕西、河南、江苏、福建4省全域的历史遥感影像,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实地测绘,编绘近500个县(市、区)的老城历史影像地图。

“古城是文明信息的空间载体,随着经济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不少古城的原真风貌被破坏。在县域层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古城,古城保护资源不足,也更需要专业指导。”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鲁安东教授说。团队希望借助数字技术保存、还原古城的历史风貌,在数字化平台中融入古城的建筑、方志、绘画、声音等信息,让大家感受古城的文化魅力。

想了解一座古城的历史风貌,首先要确定老城的“轮廓”,而遥感影像可以提供较为直观的视角。“下载的遥感影像边缘存在畸变,我们要剪裁、分割、拼接影像照片,再结合古旧地图、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将当地标志性建筑、道路等有地理特征的信息控制点作为坐标,对照片进行配准、校正。经过一系列流程,遥感影像的精度可以达到米级以下。”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陈刚介绍说,团队以多颗卫星拍摄的遥感影像数据为依据,提取古城墙、古街巷、古河道等地理要素,并关注土地变化、历史风貌区变化等信息,最终制作出老城现状影像图。

此外,针对古城形态改变的实际情况,团队还创新研发AI技术辅助数字还原古城建筑格局。与此同时,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静带领学生翻阅地方志、古诗文,搜寻老照片,寻访古迹,做口述史,既为地图影像制作提供历史线索、形成交叉印证,也为后期丰富古城数字平台的文化信息奠定基础。

追寻古城的历史风貌激活了古城生命,而发掘古城的人文价值、文化基因,则让古城焕新了“灵魂”。鲁安东认为,古城的文化景观蕴含着古城的文化基因,用数字化手段识别和复现这些元素,有利于延续古城的文脉。目前,大量的文旅数字化项目是对场景与环境的可视化处理,尚不是对古城文明的可视化呈现。他们希望通过推动多学科参与,以文明为中心对古城的数智形态进行共创和重建。

“古城保护是全球在现代化过程中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难题,各地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在探索不同的路径和可能性。”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高方表示,“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从较大时空尺度上提出观察城市古今变化的方法,并结合文献、人工智能图像分析和田野调查划定古城保护建议区域,是一项基于专业数据和科学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通用性,使全球历史城市可在一个技术框架下进行研究和比较,也为同一历史时期和相近空间尺度上的历史城市发展与变化比较分析提供依据。

“面对赓续千年文脉的历史重任,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将继续以科技赋能为引擎,以数智融合为路径,为人居聚落遗产的保护贡献东方智慧。”陈云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