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队队徽的故事:“小神兽”点燃“苏超”赛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京队队徽的故事:“小神兽”点燃“苏超”赛场

■本报通讯员 徐丽媛

“苏超”赛场上,南京队的表现不仅点燃了球迷的热情,更让一只昂首的辟邪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文化锚点——这个融合了辟邪、龙、虎、水、城门的队徽设计是1986年南京市市徽的现代延续,其设计者是已故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著名艺术家保彬。时隔近40年,这一凝聚六朝风韵的城市符号以全新形式重回大众视野,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南京队队徽引发许多网友热议,年轻球迷对图案的渊源充满好奇,老南京人则倍感亲切。“这个图案我太熟悉了,它是我们老市徽啊!”南京收藏家王世清指着家中珍藏的木质市徽雕件感慨道。

时间回溯至1986年,南京市面向社会征集市徽设计方案,时任南艺院长的保彬作为评委参与评审。因投稿作品未能充分体现南京特色,一位市领导提议:“专家何不亲自试试?”保彬欣然应允,以“虎踞龙盘”为灵感,将六朝石刻辟邪居中,上方辅以象征“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一龙一虎,底部抽象化明城墙,三条波浪线勾勒长江脉络。这一设计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于1988年正式成为南京市徽,广泛应用于公共标识、纪念品等载体,直到1997年因政策调整淡出公众视野。

如今,这一沉睡多年的文化符号因“苏超”而焕发新生。南京队将市徽作为队徽,既延续了城市文脉,又为赛事注入独特的地域魅力。

保彬倡导“艺术打入社会”的办学理念。他曾提出,城市发展要重视文化建设。“老院长设计了许多经典作品,包括市徽、长江大桥栏杆向日葵图案、金陵饭店装饰艺术设计等,它们历经岁月洗礼,成为南京城市形象的永恒印记。”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原院长邬烈炎回忆表示,这些经典之作既是课堂教学的鲜活教材,也是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近些年,南艺承接“国家公祭鼎”、国庆70周年“江苏智造”彩车、江苏发展大会会标“锦绣苏”等重要设计项目,正是对优秀办学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从六朝石刻到绿茵赛场,辟邪图案的“跨界”并非偶然。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让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值得深思的话题。保彬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答案:以简约的现代审美重构历史意象,让文化记忆“活”在当下。正如赛场边一位老球迷所言:“看球时突然认出老市徽,就像遇见一位老朋友。”这只穿越千年的“小神兽”,从历史文物化身为城市精神的生动注脚,在每一次进球欢呼中,唤醒属于南京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