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教育人生应无悔
■周树群
这一年,作为一名教育人,我始终秉持“初心、坚持、扎根、信任、热爱”的信念,一路行走、观察与思考。我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中间,走到老师们身边,见证了更多教育人在平凡里坚守的日常,看到了教育的星空中闪烁的繁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常常想,我们今天的教育,往根上溯源,到底是什么、究竟要干什么?我觉得,教育不仅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豪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输出,也不仅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循证——教育是为师者奋斗一生的志业所在,是为学者相伴一生的力量之源,是海安这座城市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个宏大而具象的愿景中,是一种怎样的存在?让我们一起,重新审视我们共同选择的教育人生,坚守那份从教的初心,坚定始终前行的脚步。
选择教育
“你为什么会做老师?”这个问题,你是否也曾被问起,或曾在夜深人静时悄悄问自己?回望来路,我从懵懂地撞进师范大门,到在迷茫中初识“师者仁心”,经十多年乡镇教学磨砺,如今回归教育战线——我愈发坚定,选择教育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岁月沉淀后的无悔选择。
英国诗人雪莱说:“人怎样选择世界,世界就怎样地选择人。”我们这一生,会做无数选择,有的选择只影响一时,有的选择则定义一生,而教育恰恰属于后者。它没有捷径,却处处可见温暖;它少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能在点滴中改变生命。就像一粒种子选择泥土,不是为了安逸,而是为了生长,我们选择教育,并非仅仅选择一份职业,更多的是选择一种生活、一种情怀。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或许会错过其他风景,但收获的是满园的桃李芬芳。
但也必须承认,这条路并非总是平坦。早出晚归的疲惫、少数家长的误解、学生的偶尔叛逆、突如其来的自我怀疑……都可能在某个瞬间击穿我们的心理防线,转过身去便泪流满面。常有人问:这么琐碎,这么辛苦,是什么支撑着我们老师度过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忙碌的日子?
我想说,真正考验人的从来不是选择本身,而是在漫长岁月中,我们能否始终记得为何出发。心中有信念,脚下才有方向。教育,从来不是选最容易的路,而是选那条能抵达内心的路。它可能更远、更陡,但远方的光明令人向往。每当我回望选择教育的初心,那种纯粹而热烈的渴望依然让我心潮澎湃。择教育而从之,历风雨而不悔,这是我们作为教育人最坚定的回答,也是最珍贵的人生底色。
坚守教育
有位老师在笔记里写道:一个内向得近乎孤僻的学生,在班上从不说话。他不催促,不施压,只是每天课后陪他读一段课文。直到有一天,孩子突然开口:“老师,我想读给你听。”这一刻,所有的等待都变得值得。
教育是“慢的艺术”,真正的成长需要时间酝酿。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种子同时开花。有些成长要等上10年、20年,才看得见回响。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充分的定力,有时要特别慢,甚至停下来等待。等待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教育更需要我们保持一份难得的耐心,像农人等待庄稼成熟一样,等待每一个生命的绽放。
在教育战线这么多年,我见过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有的激情似火,在三尺讲台挥洒自如;有的温柔耐心,用真情实意打动心灵;有的严谨治学,以精益求精诠释担当。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扎根一线、坚守课堂,数十年如一日,以爱心与责任点亮学生前行的路。
一所学校,只有从打造百年老校的角度出发,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把人的成长作为真正追求,才有可能成为好的学校。一个老师,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的终身成长,并为此不懈努力和付出,才有可能成为好的老师。而这些,都需要长期艰辛的付出。荣誉、鲜花、掌声固然美好,但不是我们的第一追求。如何着眼长远、考虑长远、服务长远,让我们的教育真正为人的终身成长奠基,为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是我们的第一任务、第一追求。这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接续奋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当代教育人应有的格局与担当。
深耕教育
走进课堂,我常常被一些细节打动。一位老教师的教案写满批注,连“这个例子学生可能没听过”都细心标注;一位年轻教师为准备“家乡文化”课,跑遍老街和博物馆,把本土故事编成剧本,带着学生排演;一位体育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跳远的动作要领,手绘几十张分解图连成动画……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体现的是对专业的敬畏,对教育的赤诚。
所谓专业,不是职称与头衔,而是把心放进课堂、把目光聚焦于学生、把行动落实于日常。多备一节课、多读一本书、多写一篇思考、多陪一个孩子说说话——这些持之以恒的“向下扎根”,终会让我们在教育的田野中站得更稳、立得更实。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个人的觉醒和坚持至关重要。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还没有摸到教学的门道,这个时候是迷惘的、混沌的,他的教学工作常常是依葫芦画瓢,谈不上什么思想和理念。后来,有些老师慢慢摸索到规律,走上专业成长的轨道。而另外一些老师,则可能一直徘徊和游离于真正的课堂和教学之外,成为不懂课堂、不懂学生的教师。深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持续突破与创造。一个教师,如果不能从觉醒走向坚持,是无法在专业上令人信服的。只有在教育人生中不断“深耕”与“精进”,持续夯实专业功底,逐渐形成独有的教育风格、教育主张与教育思想,才能成为专业过硬的人。
学习和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持终身学习的自觉,把学习作为人生重要的习惯,融入工作、融入生活,始终让源头活水滋养生命。
教育的温度,决定着我们能走多远;教育的深度,决定着我们能飞多高。教育是一片沃土,需要深耕其田、细作其间。
奉献教育
深夜窗畔的孤灯,略显沙哑的嗓音,周末家访的脚步,线上耐心的答疑……所有这些,都是奉献的注脚。有一位老师,为了帮助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每天放学后留下来为他补习,持续了整个学期。当这个学生最终取得进步时,老师比谁都高兴。这样的故事,在我们教育田野上每天都在发生。
奉献不是英雄主义的壮举,而是藏于平凡选择里的温柔坚持。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以“掘池”为喻:“教育似掘池,形可方亦可圆,然若无水,终归空虚。”那润泽万物之水,就是情,就是爱。奉献,便是将这份情与爱持续注入教育之池的过程。
张謇先生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奉献的本质,是价值的主动选择。它超越功利,源于对生命最本真的热爱。它要求我们保持心灵的柔软与开放,愿意把喜怒哀乐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紧密相连。他们的挫折,我们感同身受;他们的成长,我们欢欣鼓舞。因着这份“有用事业”,我们的生命有了不同于草木的意义。
奉献,也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我们在照亮他人的同时,也点燃自己;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是双向的滋养,让教育成为一场幸福的旅程,就像朱永新先生说的: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常常想起在乡镇教学的那些年,虽然条件艰苦,但那段经历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那些与学生们相处的点滴时光,那些共同成长的经历,至今仍然温暖着我的心灵。
我们在奉献,也在享受。
成全教育
教育的终极使命,是“成全”。成全学生的成长,成全教师的价值,也成全社会的未来。这个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共鸣,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成全学生,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无限地尊重孩子,充分地理解孩子,真诚地相信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个生命都熠熠生辉。对教师来说,难的不是爱孩子,难的是爱每一个孩子。那些有才艺的、成绩好的,固然让人心生欢喜,那些调皮的、捣蛋的、考试拉分的,也有闪光的地方,同样值得我们用心去爱。
成全教师,就是坚持以教师为本,以身立教,安心从教,让教师享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和价值。我们不奢求每位老师都能成为“大先生”,但我们坚定支持每位老师追求“大先生”的理想。只要老师向往学习、成长和进步,我们就愿意俯下身去倾力托举,为老师铺就一条通往卓越的道路。
成全社会,就是跳出教育看教育,把教育放在发展大局中去考量、实施和推进。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没有理想的教育就没有理想的社会,没有公平的教育就没有公平的社会。教育之形象,就是海安之形象,教育之名片,就是海安之名片。“打造全国有影响的高质量海安教育”,与这座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老师们,教育之路漫长,却因信念而闪光;人生之路辽阔,却因选择而厚重。愿我们始终不忘为何出发,不惧岁月漫长,不吝付出热爱,在耐心的守候中涵养温度,在专业的深耕中筑牢根基,在真诚的奉献中传递温暖,在双向的滋养中体味幸福。最终,我们成全的不仅是学生,更是我们自己;我们聚力建设的教育强市,不仅是教育的未来,更是海安的未来。
为此,值得我们一往无前,无怨无悔。
(作者系海安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