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为:让乡村体育课“开”出快乐的花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冯为:让乡村体育课“开”出快乐的花

■本报记者 王小亮 通讯员 邓振

在宿迁市湖滨新区黄墩学校,体育课总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孩子们踩着洗刷干净的废旧轮胎跨越障碍,握着装满沙土的矿泉水瓶练习“举重”,在操场一角跟着民间艺人学踩高跷,柳琴戏的旋律伴着篮球拍打声,成了乡村校园里最鲜活的声音。这样充满生命力的场景,离不开一个名字——冯为。这位扎根乡村16年的体育教师,用坚持与智慧,让乡村体育课真正“开”出了快乐的花。

“条件再差,也要给孩子们

上有意思的体育课”

2009年的夏天,刚从徐州工程学院毕业的冯为,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前往宿迁市湖滨新区黄墩学校的路。从城区到乡村,33公里的距离,需要辗转两趟公交,耗费整整两小时。这是他此后每周往返家校的固定行程。

“年轻人就该去大城市闯,怎么跑到这么偏的地方当老师?”面对身边人的不解,冯为的回答始终坚定:“我知道农村孩子缺乏优质的体育课。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我的使命。”

彼时,“晴天跑两圈,雨天待教室,雨雪天直接停课”,是该校孩子们对体育课的固有印象。更棘手的是,学校器材室里空荡荡的,连基本的运动装备都凑不齐。面对这一切,冯为没有退缩。他看着孩子们渴望运动的眼神,在心里暗下决心:“就算条件再差,也要给孩子们上有意思的体育课。”

变废为“宝”,

让民俗“活”起来

没有器材,冯为就带着学生“变废为宝”。他自己找资料、买材料,带着学生一起动手改造:轮胎洗刷干净,画上彩色条纹,成了障碍跑的“关卡”;矿泉水瓶灌满沙土,贴上“哑铃”标签,成了力量训练的工具;旧报纸折成纸飞机、卷成“接力棒”,成了趣味游戏的道具……原本不起眼的废品,在师生们的巧手下,变成了体育教学的“宝藏”,单调的操场也成了充满创意的“运动工坊”。

冯为深知,乡村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他结合农村孩子熟悉的场景,设计出一系列“接地气”的课程:春天,带孩子们钻进田野,教他们扎风筝、放风筝,让笑声随风筝一起飘向蓝天;秋天,趁着丰收的季节,组织“农田劳作接力赛”,孩子们背着小竹筐运送玉米、模仿插秧动作赛跑,在运动中感受土地的温情,也读懂父母劳作的不易。

冯为还把快要被遗忘的传统民俗“请”进课堂。为了让孩子们接触武术、踩高跷、柳琴戏,他专门邀请民间艺人来校授课。当第一次踩着高跷稳稳往前走,当柳琴戏的旋律融入热身操,孩子们眼里的光比阳光还要明亮。“原来体育课还能这么玩!”孩子们的欢呼,成了冯为最大的欣慰。

用坚守照亮乡村孩子的童年

16年来,冯为的体育课,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副课”,而是孩子们每周最期待的“快乐时光”。更重要的是,许多曾经内向、厌学的孩子,在运动中慢慢找回了自信。

曾经常常逃课的学生李郁(化名),因为迷上了冯为设计的“障碍跑游戏”,渐渐愿意走进校园。冯为看出他的潜力,不仅耐心教他运动技巧,还主动和他谈心,鼓励他把运动中的韧劲用到学习上。最终,李郁凭借努力考入了四星级高中。父母离异后整日沉默的学生王辉(化名),在冯为的陪伴下爱上了篮球。每次训练后,冯为都会陪他多练一会儿,听他说说心里话。慢慢地,王辉脸上重新有了笑容,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奔赴。”冯为常常这样说。16年里,他收获了包括37次省级论文奖、多项市优课一等奖,以及“宿迁市学科带头人”在内的诸多荣誉,更收获了孩子们的信任与成长——那些在体育课上绽放的笑脸,那些毕业后还会回来和他分享近况的身影,都是他坚守的意义。

如今,冯为依然每天早早来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奔跑。他说:“只要孩子们还喜欢上我的体育课,我就会一直教下去。”这位让乡村体育课“开花”的教师,正用自己的坚守,照亮农村孩子的童年。

冯为带领学生开展足球基本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