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深耕师德沃土 培育教育芬芳
■胡忠诚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师是兴教之源。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第二实验小学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工程,立足校情,创新机制,以“双百行动”(百分百教师走进百分百家庭)为重要抓手和特色品牌,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制度筑基:
以“双百行动”为轴构建评价体系
立标尺,明晰底线讲规范。我们突破传统师德考核模式,将抽象的师德规范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红色底线”,严明惩戒边界。在推动教师开展家访的过程中,明确规定必须尊重关爱学生、平等沟通,严禁接受馈赠宴请、不当惩戒、泄露隐私,并将“五必访”(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留守学生、行为偏差学生、随班就读学生必访)的落实、真诚沟通、有效共情、专业建议作为家访的师德要求,亮明规范实践的“标尺”。
建机制,动态评价重实效。摒弃“一评定终身”的粗放模式,推行全方位动态评价。学校推行“日常纪实+学期评议+年度考核”的动态评价机制,重点观测“双百行动”的家访覆盖率、沟通深度与实效、问题解决成效、记录质量(使用统一《家访记录表》),通过学期中专项检查、匿名家长问卷、年级互评,以及年度综合纪实、评议、满意度调查、成果转化进行全面考核,确保评价注重实效。
强运用,结果驱动树标杆。将“双百行动”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核心依据”和“硬指标”。学校设立“师德标兵”“最美教师”专项荣誉,重点表彰表现突出、深受信赖、育人成效显著者,树立榜样强化引领,同时利用结果反馈助力教师改进提升,形成强有力的驱动机制。
文化浸润:
在“双百行动”中滋养师德情怀
铸师魂,活动凝聚共识。学校以主题活动为抓手,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主题活动,将“双百行动”中的感人故事作为鲜活教材,定期举办“家访故事汇”“我的家访心路”分享会,凝聚价值共识,激发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学生讲述活动,鼓励学生用真实故事、朴素语言分享老师关爱学生、潜心育人的点滴细节,让师德评价更接地气、更具温度。
传师德,践行知行合一。为了让教师将师德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学校搭建了多种实践平台。“双百行动”作为核心实践平台,要求教师每学期每生至少访一次,确保重点“五必访”学生全覆盖,体现教育公平与责任担当;灵活运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确保沟通无障碍。同时,学校还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结成师徒,以“老带新”模式传承教学技艺与师德风范。实施学困生“导师帮扶”制度,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承诺,让师德力量在教育教学一线落地生根、生生不息。
润无声,文化彰显价值。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我们坚持“让墙面说话,让环境育人”的理念,精心营造浓厚的师德文化氛围。学校设立“双百行动”专题文化墙和长廊,设计如“走进家门,打开心门”等宣传用语,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于无声处浸润师德价值。
强化监督:
为“双百行动”保驾护航
筑防线,全程立体监督。学校未雨绸缪,坚持“防”胜于“治”的工作理念,构建预防为主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负责抽查家访记录、进行电话回访、重点督查“五必访”落实及规范执行;开设24小时师德监督热线,实现监督渠道全覆盖;及时约谈提醒家访态度敷衍、沟通不当的教师,做到“抓早抓小”,形成全程、立体的监督防线。
修内功,专项培训赋能。学校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师德专题研讨活动,围绕师德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学校系统性地开展“双百行动”专项培训,聚焦师德涵养、沟通艺术、育人能力以及“五必访”专项策略与支持,通过组织“典型案例剖析会”和情景模拟演练,有效提升教师的应对能力与专业素养。
燃动能,关怀厚植情怀。学校高度关注、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帮助其寻求职业幸福感。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机制,提供家访后心理关怀和情绪疏导减压支持;合理规划家访时间并提供必要资源保障,建立“家校共育资源库”;在价值激励方面,强化考核结果在评优晋升中的运用并大力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同时鼓励教师将实践观察转化为研究课题,全方位点燃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第二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