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用好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生动教材,江苏学子共上“抗战精神”思政大课——
在历史回响中坚定报国之志
■本报记者 王艳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重要节点,无数国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伟大抗战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为充分用好纪念活动激发的强大正能量,持续用好纪念活动这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近日,一堂由教育部、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做光荣自豪中国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思政大课,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开讲。课程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四大篇章,分别以“众志成城”“中流砥柱”“精神丰碑”“大国担当”为主题,带领广大学生重温那段不能忘却的民族记忆。
记者采访了解到,我省各地各校组织师生集中收看,学生们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精神力量,在现实的感悟中坚定报国志向。大家纷纷表示,要以伟大抗战精神的火种照亮成长之路,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
以“众志成城”为引,
让红色精神浸润童心
1935年10月,14名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背着书包、踏着草鞋,走遍大半个中国,创办《儿童生活》报,以文艺为武器,宣传党的主张、唤醒群众抗战救亡。作为新安旅行团的母校,9月15日,淮安市新安小学将观看活动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融合,组织全体师生集中收看小学篇“众志成城”。
课堂上,师生们认真聆听课程内容,内心满是激荡;课后,各班举行主题班会、队会,结合学校“小好汉宣讲团”活动开展交流讨论,让红色精神在校园持续传递。这堂思政课不仅让学生对抗战历史有了感性认知,更让他们理解和平的珍贵,激发出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
课后,该校少先队员贺予辰动情地说:“我感觉红领巾变得好重。原来‘和平’不是两个普通的字,而是千百万人用生命换来的。”该校另一名少先队员马溢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刚才重温了新安旅行团爱国走天下的故事,我既感到自豪,也十分感动。我要学习新旅前辈们‘人小志气大’的精神,刻苦学习、树立理想,努力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好汉。”
9月17日,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组织全体师生观看思政大课。课程中,赵一曼的绝笔信、新安旅行团的少年足迹、地道战中的军民同心、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等内容深深吸引了学生,孩子们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在民族存亡时刻众志成城、奋勇抗争的伟大精神。
该校五(1)班学生闫竑杰分享道:“今天的思政课从1931年的抗日战争讲起。当时,日军的飞机大炮疯狂轰炸我们的城市,繁华的上海在抗战时期曾如同人间炼狱。一张照片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一个年仅1岁的孩子,满身是血坐在废墟中不断啼哭。”
游府西街小学五(2)班学生沈子跃接着说:“观看这堂关于抗战历史的思政大课,我对‘众志成城’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候,那么多平凡人挺身而出:艺术家用笔和歌声战斗,人民群众修路运粮支援前线,战士们用生命守护国土。今天的我们,要在学习中互相支持,在活动中团结合作,让集体更强大、让祖国更美好。”
以“中流砥柱”“精神丰碑”为核,
筑牢青春报国信念
9月16日,连云港市海头初级中学3000余名师生集中收看初中阶段课程“中流砥柱”,在“云端”共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该课程通过珍贵史料、情景短剧和专家解读,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14年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当直播镜头定格在“我的英雄爷爷”杨靖宇啃过的树皮时,海头初中八(15)班教室里一片安静,不少学生眼含热泪。“原来‘一寸山河一寸血’不是诗句,是千千万万先辈用青春和生命写下的注脚。”该班学生尚杨在笔记本上工整地写下观后感。
在观后交流中,海头初中七(1)班学生吕梓璐说:“80年前的同龄人用血肉筑起长城,今天的我们要用知识、本领和担当筑起新的长城,担负历史重任,锻造中流砥柱。”
据悉,海头初中后续将依托本地红色资源,组织“行走的思政课”研学实践,推动伟大抗战精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引导广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
高中阶段课程聚焦“精神丰碑”,引发淮安市多所高中学生的深刻思考与共鸣。淮安高新区高级中学高二(11)班学生王芯缘写道:“昔日的八十二烈士用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是家国大义;今天的我们,要用行动回答,如何不负先烈。”
淮安市南陈集中学高三(4)班学生张梦雨分享表示:“看见阅兵方队,我觉得特别震撼——当年浴血的战士,正以这样庄重的方式‘归来’,而我们这代学生,必须接住他们递来的‘守护’之责。这一刻现实和历史跨越了时空,实现了联结。”
淮安市南陈集中学高一(1)班学生马重阳说:“以前听老师讲‘浴血刘老庄’,只知道是故事,直到站在纪念碑前我才明白,那是烈士们用生命托举的‘岁月静好’。我们更要奋发努力、认真学习、回报国家,不负烈士们的托付。”
作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牺牲地所在地区,淮阴区教育体育局始终将抗战精神传承融入教育教学。该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全民国防教育,学好用好八十二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加强学校国防教育,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以“大国担当”为魂,
书写青年接续奋斗答卷
思政大课大学篇以“大国担当”为主题,引导青年学子从历史纵深中认清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明确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在课内外积极学习,引导学生铭记抗战历史,坚定使命担当,胸怀强国之志,锤炼过硬本领,激发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师生们纷纷表示,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让他们更加感受到和平来之不易,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
上完课程后,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王晓蕾表示:“我必将以信仰铸魂、以真理启智,引导青年学子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在新征程上挺膺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磅礴的青春力量。”该校学生李鋆豪说:“抗战精神不仅是血与火淬炼的信仰之炬,更是新时代青年挺起民族脊梁的力量之源。我们要以青春之名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以知识报国,以青春护国。”
作为一所具有深厚红色基因的医药类高职院校,江苏医药职业学院起源于1941年新四军军部在盐城创办的华中卫生学校。9月18日,该校利用思政课、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组织全体师生集中观看“大国担当”课程,确保收看全覆盖。
“观看这堂思政大课,不仅是重温一段烽火岁月,更是一次医者初心与使命的深刻叩问。先辈们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用生命护家国的画面,让我对‘责任’二字有了更厚重的理解。”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临床医学2401班学生何轩宇说。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国忠分享道:“此次与师生‘云端’共上思政大课,‘大国担当’篇章令人心潮澎湃。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堂高质量的思政课,其深层意义在于引领我们重回职业教育的初心本源,是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生动且深刻的实践诠释。”他表示,学校将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使命,将“盐城红”的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将革命精神与行业文化紧密结合,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医药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