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让“尊师重教”扎根每个人的心中
■孙建霞
每年9月10日,教师节总会以鲜活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朋友圈里的真挚祝福、校门口绽放的鲜花、商家推出的暖心优惠……然而,教育是“久久为功”的事业,“尊师重教”不应简单地停留在仪式感中。当我们从节日的喧嚣中沉静下来,更需追问:如何让对教师的尊重从“节日限定”变为“日常标配”?
这份思考,既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敬畏,也回应着现实中对“尊师重教”的深情呼唤——真正的“尊师”,需要走进教师的工作日常,让他们“安心从教”没有后顾之忧。唯有对准真需求,“尊师重教”才有坚实的落点。
当下,教育生态中仍有一些细节需要完善:个别地方家校权责边界模糊,让教师承受额外负担;部分非教学任务挤占备课时间,稀释了教育专注度;有些地区教师权益保障机制滞后,影响了职业获得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学校积极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家长多一份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和尊重,更需要在社会形成理解教师、支持教师的氛围。唯有多方合力,才能为教师营造“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环境。
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首要是要让“尊师惠师”更显精准温度。比如此前有的地方出台教师节期间的文旅惠师政策,教师节期间教师能够“畅玩景区”。若能让景区优惠与教师的日常休假时间更加匹配,就能避免“想休时没空、有空时过期”的尴尬。条件成熟的地区或许可以建立“教师需求反馈机制”,让教师参与政策设计与评估,让“惠师”真正“惠到点上”。
其次要让“家校社协同”落地落细。教育从来不是学校的“独角戏”,尊师重教更需要家长、社会同向同行。当家长走进课堂,体验教师备课、授课、辅导全流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教育的复杂性;当社区组织“教师故事分享会”,让居民了解关爱学生的工作细节,才能更加认可教师的育人价值。家校社从“各自为战”变为“共育同盟”,“尊师重教”才有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最后,还要让教育家精神扎根日常教学生活。学校在给老师“过节”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学生采访身边的“好老师”,记录他们用心上课、耐心辅导学生的故事,让“尊师”真正发自学生内心;学校不妨举办“教师专业成长论坛”,让老教师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让年轻教师传承“爱岗敬业”的初心,让“教育家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媒体可多挖掘基层教师的典型案例,不只是宣传“名师”,更要关注那些默默坚守乡村、扎根薄弱学校的普通教师,让“教师的劳动价值”被看见、被尊重,让“当教师光荣”成为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