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教育,创新驱动未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数智赋能教育,创新驱动未来

■黄芳

为破解传统教育场域封闭、学用脱节等难题,实现深度学习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系统推进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指向职业理想的普通高中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创新运用信息技术重构教育场域,组建师生生长型学习共同体,依托信息技术及数字化资源开展项目式协作学习。该项目在培育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数字素养的同时,激发学生“为理想而学”的内驱力,赋予学生“创造美好未来”的力量。

构建多维学习社区

为科学构建职业导向的普通高中数字化学习社区,学校整合多维资源,依据空间维度划分为校内和校外、室内和室外、线上和线下学习社区,按学科类型设立大文科与大理科学习社区,依组织形式建立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社区,并针对学段特点设置年级专属学习社区。各学习社区融合有形空间与无形资源,打破物理边界与学科壁垒,构建起互联互通的成长支持体系,全方位支撑学生职业理想培育与核心素养发展。

“三区一中心”建设已具雏形。学校打造了“三区一中心”,实现学习场域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的多维拓展,构建起虚实共生的沉浸式学习生态。同时,推行社区化治理,让学生深度参与共建共治,形成“以生治校”协同治理模式。一是打造技术实验学习社区,基于现有创新实验室,升级STEM实验室、人工智能体验室及智能驾驶实验套件,构建“科研—实验—教学”一体化科技中心。二是创设职场体验学习社区,配置VR职业体验套装,模拟教师、工程师等多种职业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帮助学生感知职业图景,树立职业理想。三是建设数字化文史学习社区,整合省级阅读课程基地、“悦”读街区、艺术楼等资源,实施数字化改造,打造线上线下无缝学习空间。四是成立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例如:通过描绘“生涯彩虹图”明晰角色发展轨迹、借助环游“兴趣岛”匹配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打造“名校走廊”激发成长内驱力,全方位助力学生发现自身优势,构建个性化成长路径。

非正式学习空间投入使用。学校整合教学相邻区域,打造了图书馆、“问诊台”、咖啡吧等动静结合的非正式学习区域。各空间融合智能设备与主题设计,形成差异化场景。例如,我们在教师办公区与教学区交界处设立“交流与研究中心”,配置电子白板与移动研讨桌,支持跨场景研讨与深度互动,促进知识生成。

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推进。学校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联合智学网、学科网、钉钉等平台优化课程管理、资源共享与数据分析功能,构建智慧校园体系,实现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资源的深度融合,打造全时空泛在学习场景。学校获评南通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典型案例入选市级优秀案例。通过建设“大数据中心”,学校形成多维管理体系:资源层面,依托内网4.1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建立精品化、专业化资源库;教学层面,运用学习行为数据生成个性化报告,支撑精准教学与自适应学习;心理健康层面,部署“爱心小叮当”系统实时监测学生心理动态,构建预警干预机制;管理层面,集成安防数据实现可视化监控,保障校园安全;家校共育层面,开设“线上新父母学校”,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五大模块协同运作,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开发丰富教学资源体系

在现有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学校开发了“三+”课程体系,培养能与学科对话、与职业对话、与未来对话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科+”课程——深化核心素养,融合职业场景。在现有国家课程框架下,学校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单元,通过学科内统整与跨学科融合,构建主题式课程体系。我们结合职业场景创设学习空间,开展项目化教学,如语文组开发“记者职业素养实训”课程,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能力;数学组创设“金融师”课程,通过案例实践强化数学应用能力……此类课程既能夯实学科核心素养,又能为学生搭建职业认知桥梁,助力学生实现生涯规划与自我超越。

“职业+”课程——联合企业资源,强化实践能力。学校构建“学习科学家精神”等德育课程体系,与国家课程深度融合;开展“职业精神进校园”项目,邀请行业榜样举办讲座、工作坊,传递职业精神;建设六大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赴中天钢铁、万高药业等企业开展职业体验与行业调研,构建“体验—创想”成长路径。学校获评“南通市劳动教育优秀学校”,实现德育实践与生涯规划有机融合,形成富有特色的育人模式。

“未来+”课程——聚焦创新探索,培养未来人才。学校构建了STEM、人工智能、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实践与数字素养培养,开设人工智能编程启蒙等项目课程,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培育创新思维。同时,开发六大维度36门校本课程,联动家校社资源开设96门社团课程,形成“基础+拓展+创新”三级体系。课程助力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应用,树立未来创想意识,有效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职业体验”向“职业创想”跃升。

建构情境场域教学范式

为更好地实施相应课程,学校构建了以“问题驱动—职业嵌入—技术协同”为核心的教学范式。

“问题驱动”是该教学范式的核心,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职业嵌入”作为重要维度,将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整合行业资源构建职业场景,实现知识学习与职业体验的有机衔接。“技术协同”则是关键支撑,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智能化学习平台,形成“学用贯通、数智赋能”的创新育人模式。一是基于智学网构建精准教学系统,通过学情数据分析定位薄弱点,智能推送适配资源,形成“学—测—评—改”闭环。二是创新“教师+AI助教”双师模式,依托DeepSeek等平台实现作业自动批阅、学情诊断及个性化资源推送。三是部署“爱心小叮当”心理预警系统,运用多模态数据采集分析学生表情、姿态等特征,建立心理健康“监测—预警—干预”机制。三大模块协同实现教学精准化、管理智能化,构建起数据驱动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项目实施以来,学校逐步开辟了学生成长的新通道,引领学生将高中阶段的“学业”、大学阶段将选择的“专业”、进入社会安身立命的“职业”、建功立业的“事业”、报效祖国的“志业”贯通起来,变过去的“为分数而学”为“为理想而学”。项目建设在提升学校特色化教育品牌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辐射区域内学校,同时也促进了我校与国内众多高品质高中、重点高校乃至海外名校的深度合作,借助数字化技术让互动交流突破地域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作者系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校长,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南通市优秀校长;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指向职业理想的普通高中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