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以“主问题”教学引导学生深度思维
■李步良
宝应县实验小学创建于1903年,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确立了高品位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理念。学校将“立心成学”的教育哲学和“向上”的校训精神,融入校园环境建设、课程设置、德育活动等方面,努力践行“立向真之心,传向善之道,创向美之境,育向上之人”的办学愿景。2023年,学校申报的“指向‘深度思维’的小学数学主问题教学实践”项目成功入选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项目组成员群策群力,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建构,彰显了“主问题”教学独特价值。
破局:
直击课堂思维的三大困境
国家级教学名师、数学新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思维品质的培养。”项目组通过历时半年的课堂观察与大数据分析(累计观察课堂200余节,采集学生思维表现数据5000余条),发现现实课堂中有三大症结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浅表化的“沙滩现象”。对于什么是问题,数学家波利亚认为,问题意味着需要找寻适当的行动,达到一个可以看见但不能立即达到的目标。简而言之,问题是矛盾、是疑难,学生无法立即解决。但一些教师因理解局限,认识偏颇,对问题的内涵认知失真,问题教学沦为形式上的问答式互动,提问过频、过浅,导致学生思维时空不足,思维浅表化。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设计有情境、有深度、有挑战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地思考、大胆地尝试、积极地探索,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碎片化的“拼图困境”。数学学习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就学习内容而言,它是结构系统中的知识,并非独立存在,问题的设计需考虑知识的生长性。但有些教师往往忽略这些,将所教知识孤立化,提出的问题立意不高,使学习过程单一化、碎片化,问题直接指向结果,忽视了过程,“张力”不够。教师的提问要兼顾结论与过程的统一与平衡,引导学生整合、理解和运用信息,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从而提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结构化。
思维单一化的“独木桥效应”。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外在知识的灌输,也不是盲目试错的实践开端,而应该是通过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对人类已有认识成果及其过程进行学习与体验。思维不应局限于单一、片面的方式,而应加强交流与合作,走向融通化。这种融通化的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学科与问题,帮助他们更全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交流,实现知识的跨越式迁移与更新。
立新:
构建主问题教学的“五维模型”
项目组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核心素养导向,构建起“产生—聚焦—探究—应用—升华”的主问题教学五维模型,形成思维生长的完整闭环。
问题产生。学生从课题内容出发自主提出学习问题,或将预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疑难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以此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并自觉联动“元认知”,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问题聚焦。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需要先解决的问题,对常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师生在互动对话中,梳理需重点探究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筛选、排序、聚焦,形成课堂教学的主问题。
问题探究。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针对已经梳理聚焦的课堂主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同伴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对主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积极探索问题的内在规律并尝试解决,或引导学生将主问题细化成有梯度的“问题串”,从而逐步形成解决主问题的思考路径与策略方法。
问题应用。“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在问题探究得出规律和结论后,教师推动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问题应用环节,教师通过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变式应用、自主设计、开放问题中发展高阶思维。
问题总结。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研究这几个主问题?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运用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回溯学习的过程并评估学习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的问题,生发新的思考,在反思和展望中促进学生内化学习内容。
赋能:
实现主体发展的“三维跃升”
项目实施两年来,学校累计开展校本研修48次,开发典型课例56节,形成教学策略32项,带来显著的育人成效。
学生学习力的“蝶变”。在江苏省学业质量监测中,宝应县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复杂情境问题解决”方面的表现明显超过区域平均水平。更可喜的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批判思维”“创新意识”等维度表现突出,两名学生获省级机器人大赛特等奖,多名学生在省、市珠心算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彰显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真实成长。
教师研究力的“进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形成“主问题教学研究共同体”,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成长,2人获评省特级教师,1人获评省教学名师,1人获评正高级教师,28人分别获评市、县级骨干教师。教师们开发的《小学数学主问题设计手册》被多所学校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在《江苏教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数学教研组获评“扬州市优秀教研团队”。
学校创新力的“裂变”。我们深知提升办学品质的核心在课堂,通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程育人、课堂育人,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提升学校的品牌力和影响力。我们构建了“主问题链式课程”体系,开发跨学科整合课程模块,并在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推广经验,形成“问题驱动—深度探究—素养生成”的新型课堂教学范式。学校也获评“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作者系宝应县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指向‘深度思维’的小学数学主问题教学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