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安文丽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自建校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引领下,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持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培育儿童生态文明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针对儿童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学校以培育儿童生态文明素养为目标,不断深入研究生态文明跨学科主题学习。

基于生态文明素养内涵,

描摹儿童“画像”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成果,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文献研究和政策学习,学校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作出界定:它是个人或群体在认知、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形成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综合素养,可分为四个维度——生态知识储备、生态价值观念、生态实践能力、生态责任意识。结合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解读,学校进一步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儿童描摹“画像”:做自然的观察者,与大自然对话,学会敬畏与热爱;做问题的探索者,在探索中成长,学会思考与创造;做行动的实践者,在行动中担当,学会合作与改变;做未来的守护者,在守护中传承,勇担责任与使命。

发掘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开发学习主题

跨学科学习首先要融合提炼一个“罩”得住课程模块的主题,通过该主题连接多门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实现跨学科学习的整体架构。

小学1—6年级国家课程教材包含了大量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尤其是“科学”“道德与法治”“语文”这三门学科。通过纵向年段之间的联系和横向学科之间的整合,项目组教师提炼了近百个基于国家课程的生态文明学习主题,实现国家课程学习资源与多学科学习方法的交融。

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项目组教师组建了校本教材编写组,依据《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研制校本教材《生态文明跨学科学习》。教材包含“土地、大气、水源、生物多样性、‘双碳’行动、垃圾分类、绿色科技、美丽中国”8个大单元,每个大单元分别按年级设计6个进阶性跨学科学习主题。以“土地”大单元为例,一年级的主题是“在大大的土地里,挖呀挖呀挖”,二年级的主题是“大地妈妈的美丽衣服”,三年级的主题是“守护耕地红线”,四年级的主题是“毛乌素沙漠的前世今生”,五年级的主题是“我是湿地档案员”,六年级的主题是“‘泥’好,土地”。每个年级的主题都有明确的核心任务和若干子任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4—6课时的学习、探究、实验、交流、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6年的系统化学习中,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联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积淀生态文明素养。

同时,我们密切观察儿童日常行为,倾听他们对周围世界发出的疑问,并开展科学调研,全面了解儿童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关注点,从儿童日常的环保行为、绿色家庭生活的构建,到自然生态保护及城市生态发展,与儿童共创一系列紧密围绕儿童生活的、真实且有价值的活动,如“长江大保护行动”“校园生态节”“21天垃圾分类打卡”“旧衣改造工作坊”“校园碳足迹调研”等。

依托生态文明学习主题,

设计学习方式

学校根据课程类型特点,设计相匹配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例如,我们分5个步骤立足国家课程开展学科渗透式生态文明跨学科主题学习:一是定位学习目标,保持“跨”的目标统一、方向一致;二是瞄准跨学科融合点,在国家课程中发掘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找到对接点、共生处;三是确定跨学科时序节点;四是发挥不同学科学习方式的优势,设置驱动任务和学习活动;五是开展创意化学习评价。学校与环境部门协作开发生态主题跨学科学习,打破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壁垒,联动多维学习场域,以问题解决、具身实践贯穿全过程,彰显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与儿童共创项目化学习,从共商有价值的学习问题到设定可调整的学程规划,再到提供菜单式学习项目,最后共享多样化学习成果,巧妙地将认知性课程与经验性课程结合起来。

聚焦儿童学习关键表现,

开展学习评价

培育儿童生态文明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重点关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表现,通过评价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状态,推动学生持续学习、进阶发展。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表现以学生的实践行动、言语表达、情感态度为主,例如:回顾精彩瞬间、“我”的收获、“我”的感悟、他人点评等。低年级有“选一选喜欢的项目”“给同伴点个赞”;中年级有“我们来投票”“高光时刻”;高年级有“我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想对合作伙伴说”等。学校开发了儿童生态文明素养“评价自选包”,其中包括“儿童生态文明日记”“生态文明游戏库”“生态文明任务挑战赛”“班本研究手册”“生态文明月历展示”等。我们通过过程性评价与学习活动的结合,凸显目标导向,为生态文明跨学科主题学习增值、赋能。

链接生态文明学习场域,

打通学习平台

在培育儿童生态文明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我们开发了学术支持平台和实践支持平台,特别关注打通校家社不同学习场域,构建多维、立体的生态场域学习平台。学校先后建成江苏省首家校园环保科技馆、自然生态园区、“虫子教室”、空中生态农场,为浸润式学习、场景式学习创造条件;激活社区生态资源,研发生态研学地图,让儿童在真实情境的活动中培养生态文明素养。学校设立了“红领巾生态文明楼道长”,让小学生担任社区生态文明的宣传员、监督员、行动员,带领家长一起做好楼道的卫生、垃圾分类等工作,并由楼道走向小区乃至社区,用自己的力量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职责。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学校坚持开展国际交流,与国外友好学校共建“生态文明教育国际友好学校联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堂教学研讨、校园零碳行动、师生环保创意作品展。师生在国际交流中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宣讲美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美丽中国。

儿童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基本载体,落实到课程里,落实到课堂内,落实到活动中,落实到生活里,助力儿童从生态文明的学习者、实践者成长为传播者、推动者,成为美丽中国建设者。

(作者系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党总支书记,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培育儿童生态文明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