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来自贵州麻江的大一新生赵宁靖曾将南京农业大学作为唯一高考志愿——
跨越1500公里,奔赴“十年之约”
■本报记者 阿妮尔 通讯员 王璐
9月,微风拂过贵州省麻江县高枧村一块“宁香粳9号”示范稻田,金色稻浪翻涌,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这片300多亩的水稻,今年产量会再创新高。
对种粮大户赵祥榕来说,这还不是最让他高兴的事。他的小儿子赵宁靖,今年刚以贵州省报考南京农业大学的最高分被顺利录取,已前往南农这个让他“从心窝窝里信任”的地方求学。
南京农业大学对口帮扶贵州麻江已超10年。10年间,学校创新推出“10+10”帮扶路径,10个学院对接10个村,建立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从为农、学农,到知农、爱农,这是一场延续两代人、跨越1500公里的“双向奔赴”。
“想给孩子们种下一颗‘种子’”
“第一次见到赵宁靖、赵宁笙时,兄弟俩有些腼腆,话不多,只见奖状贴满了整面墙。”说起10年前的初遇,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施雪钢记忆犹新。2015年8月,作为南农挂职干部派驻麻江县高枧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到岗后首次走访当地留守儿童家庭,结识了赵宁靖一家。
父母远赴外省务工,年近七旬的奶奶在家带着赵宁笙、赵宁靖这两个八九岁的小孙子。家里收拾得很干净,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不能让孩子的未来被贫困困住。”施雪钢当即决定帮助兄弟俩,自掏腰包帮他们购买了书包和文具。从此之后,从村委会到赵宁靖家的800米山路,成了他每天必走的路。
一次走访时,施雪钢对兄弟俩说了一句:“以后有机会,考我们南京农业大学。”没想到,这句话在少年赵宁靖心里扎了根。南京农业大学,自此成了他深深向往的地方。
在施雪钢的发起和组织下,高枧村的孩子们收到源源不断的社会捐助物资。“我的挂职时间只有2年,离开麻江后,村里的孩子怎么办?”为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施雪钢牵线邀请大北农集团设立奖学金,每年资助5000元帮扶高枧学子。
爱与温暖,从来都是双向奔赴。彼时,得益于南农的持续帮扶,麻江的“花经济”愈发红火。2016年菊花烂漫,高枧村游人如织。施雪钢带着乡亲们在村口开了一间菊花小铺,赵宁笙和赵宁靖兄弟俩课余时间自发前来帮忙。
这份跨越1500公里的关怀,在2024年结出第一颗果实——哥哥赵宁笙顺利考入南京工业大学。今年夏天,弟弟赵宁靖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一封期盼已久的录取通知书,为十年之约画上圆满句号。
“这一刻我也等了十年!”施雪钢激动地说,“希望宁靖在南农立大志、求大学、修大德,做一个能够为国家社会作贡献的人。”
“南农,是我的唯一志愿”
“我没有其他志愿。”赵宁靖坦言,“南农,是我的唯一志愿。”18岁的小伙,为什么只选择南农?他说,“每次回家,肉眼可见家乡的变化,蒸蒸日上,越来越好!”
赵宁靖高中就读于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学业繁忙,不常回家。但只要回到麻江县、走进高枧村,五彩的菊花、晶莹的稻米、酸甜的蓝莓和乡亲们灿烂的笑脸,都带给这个少年深深的触动。
“2016年起,南农的水稻专家李刚华教授就给爸爸做技术指导,施叔叔更是跟我们像亲人一样相处。”赵宁靖深知,麻江的乡村振兴,凝结了无数南农人的汗水与期望。10多年的耳濡目染,让他更加坚定了报考南农的想法。
“南京农业大学,百廿名校,1902年成立……”中学期间,赵宁靖已开始为走进“梦中情校”做功课。“10年前,施叔叔来到我的家乡。那时,我第一次听说‘南京农业大学’,非常向往。”
赵宁靖说,填报志愿时,他只想报考南京农业大学。后来,因为第二、第三志愿不能空缺,被老师“打了回来”,才填上其他学校。
为何选择植保专业?赵宁靖表示,一方面是出于自身兴趣,另一方面是希望学到更多病虫害防治的知识,“将来想回到麻江,助力家乡农业经济发展”。
“南农的老师和技术,我信得过!”
“新生是在这里报到吗?”日前,赵祥榕夫妻和哥哥赵宁笙陪着赵宁靖来到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放下行李时,一家人难掩笑容,“就盼着这一天,高兴!”
开过渣土车、做过厨师的赵祥榕,与妻子在江苏闯荡多年。因见到沿海地区优质大米售价高、销路好,同时也牵挂老家的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儿子,于是,他决定回到故乡,流转村里的土地,开始种植水稻。
这条创业之路,起步并不顺利。“种了几年都是亏损。后来,南农的专家们来了。”赵祥榕口中的南农专家,是学校派往麻江的科技帮扶团队。2012年,南京农业大学对口帮扶贵州麻江后,科技、产业、教育支持一波接一波,像施雪钢这样的挂职干部、技术专家,还有研究生支教团等师生陆续奔赴麻江,推动当地乡村振兴。
在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李刚华等专家指导下,赵祥榕利用家乡土壤富含锌硒的优势开展优质水稻种植。“在水稻栽培、病虫害防治方面遇到困难,经常请南农专家隔着屏幕远程‘会诊’。育秧、拔节等关键时期,专家们都会来到麻江实地查看指导。”
从“宁粳8号”到“宁香粳9号”,来自南农的高产优质品种、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跨越1500公里,帮助赵祥榕多次创下黔东南州的水稻高产纪录。
“以前一亩地收粮440公斤,现在能收700多公斤。”赵祥榕算了笔账,“2024年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收入超20万元!”如今的他,是当地水稻种植大户,还是麻江县农业农村局特聘农技员,带着100多个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一起,大面积推广种植优质锌硒米。家乡的稻米产业越做越有奔头,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南农的老师、南农的技术,我信得过!今天带着儿子来,交给这里的‘亲人’,我放心!”赵祥榕拍着儿子赵宁靖的肩膀,期许他在这里学有所成,“将来像南农的老师一样,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