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在水利工程一线炼就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河海大学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培育卓越水利工程人才——

卓越工程师,在水利工程一线炼就

■本报记者 阿妮尔

“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用在抢险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我更真切地感受到水利工程人员的责任。”暑假期间,在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接受校企联合培养的河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吕志龙接到“指令”,暂停实习,专程赶赴北京密云水库泄洪一线参与应急抢险。

“洪水流量大、流速快,对堤脚土体造成强烈冲刷,加上雨水渗入导致土体稳定性下降,共同引发险情……”在一线抢险的5天时间里,河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几名学生在导师带领下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勘查风险点,分析堤坝坍塌原因,为抢险方案的制订提供专业建议,并协助中国安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救援团队操作大型机械进行大块石回填等关键抢险作业。

“卓越工程师学院组织参与此次应急抢险,是用实际行动展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担当。”河海大学副校长吴峰告诉记者,作为以传统工科专业为主、水利特色鲜明的高校,河海大学坚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中国大地“找价值”,面向社会需求“寻对策”,着力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扎实工程素养、广阔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

110年前,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立下“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自学辅导、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的教育方针。张謇先生的理念在河海大学代代传承,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这些重大水利工程中,活跃着越来越多河海大学师生、校友的身影。他们与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在水利工程一线成长为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拔尖工程人才。

目前,河海大学与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中国电建下属各大设计院、三峡集团等单位共建150余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与每个基地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明确双方投入和培养目标。2011年至今,该校派出近1.4万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赴培养基地顶岗实习。学子们带着明确的生产或应用研究项目,在基地“真刀真枪”实践训练至少1年。

在此基础上,2023年,河海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依托水利、环境等优势学科,采用“校内培养+基地培养”“知识构建+工程实践”“校内导师+基地导师”的培养模式,加强与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的深度交叉融合,在智慧水利、涉水新材料、智慧能源等领域有组织地开展水利工程硕博士培养。

“希望学生在零距离接触行业一线时深化对技术创新、行业发展的理解,并在国家重大工程中锤炼真知、增长才干。”河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王建说,学院希望卓越工程师能掌握复杂工程系统思维,主导破解“卡脖子”难题,成为引领水利和能源等产业升级的拔尖创新人才。

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后,河海大学将多年来与企业建立的牢固纽带进一步升级,围绕行业关键技术问题和产业更新迭代需求,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和综合实践平台。“学校向基地提供每生每年4000元导师津贴和管理费,为每名研究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基地单位每月向研究生给予不少于100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提供必需的办公场所、设备和生活条件。”王建表示,学院按照书院制模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力、领导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培养,系统设计企业重大工程案例教学、现场参观、学术交流、境外访学等实训环节,校企双方在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上均投入大量经费和精力。

目前,河海大学正与华能集团共建“新能源发电与多能互补并网运行”工程师技术中心,中心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资2.3亿元,其中企业投资1亿元。未来,校企双方将在这里开展大规模工程硕博士和企业人员实训。“我们和华能集团有不少重大合作项目,集团也有不少河海优秀校友,互相都很信任。”河海大学新能源学院院长、卓越工程师学院教授许昌说。

许昌告诉记者,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学生,在企业的实习绝不仅是“帮忙干活”,而是突出“卓越”二字,进行科学技术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科研开发,在技术或材料的迭代中反复研究,将研究成果不断投入实践。“学生在企业也配有经过遴选的产业导师,他们和学术导师一起指导学生的科研实践。现在看来,这样的培养模式效果很不错,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很明显。”

“我是工程专业硕士,未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学院给我提供了这样的大平台。”河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马路遥说。进入卓越工程师学院后,除了新能源领域的系列实践,他还参与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新加坡滨海湾堤坝等大型水利工程,进行现场“沉浸式学习”。

“在一线实践,让我对自己的电气专业方向如何应用于水利工程有了眼见为实的体验。”马路遥说,他已进入南瑞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为期1年的顶岗实习。“企业对我们的要求更偏向于解决实际问题,而非简单地发表论文,这同样是我对‘卓越工程师’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