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解答基础教育“时代难题”的一部力作
——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减负提质研究》有感
■朱卫国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基础教育减负提质研究》
倪娟 著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减负提质”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一个历久弥新的重大课题。它不仅牵动着亿万家庭的期盼,更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与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作为一名在教育管理岗位工作多年的亲历者,我深知这一课题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也目睹过诸多改革探索因缺乏系统性设计而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甚至有人认为“减负提质”犹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基础教育的“时代难题”。然而,当我读完倪娟研究员的新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减负提质研究》时,有一种打开窗户的清醒感、点燃火焰的炽热感。读了这部作者沉潜十余年、用心血铸就的专著,我对“减负提质”有了更新的认识,对解答“减负提质”这个“时代难题”有了更多的方法,对基础教育减负提质有了更足的信心。
本书的价值不是对现有政策的简单汇编和解读,也不是对“减负提质”零散经验的浅层描摹和介绍,而是一部真正以系统思维为内核,为破解这一“时代难题”提供“中国方案”的深耕之作。本书的贡献在于为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提供了3个层面的关键支撑:一是思想原点上的战略性“重塑”,二是改革路径上的系统性“建图”,三是实践落地上的精细化“赋能”。
首先,本书在思想原点上实现了战略性“重塑”,厘清了我们对“减负提质”关系的认知。
长期以来,一种普遍的思维定式是将“减负”与“提质”视为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导致改革实践时常在“减量”与“提质”之间摇摆不定。该书以宏阔的视野,将这一问题置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框架之下,从学理上彻底打破了这个二元对立的桎梏。书中精辟地论证了“减负”的本质,并非对学业内容的简单删削,而是对教育供给体系的优化重构。其核心任务是系统性地“减”去那些低效、重复、违背认知规律的“无效供给”,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个性化发展“腾笼换鸟”。以此为基点,“提质”便不再是“减负”的对立面,而是其根本的实现路径与必然归宿。高质量的教育供给,无论是高效的课堂、启智的课程,还是精准的辅导,本身就是最深刻、最可持续的减负。这一认知上的“正本清源”,重塑了我们对“减负提质”关系的认知,让我们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不再纠结于技术性操作的细节,而是牢牢锚定育人模式的根本性变革,确保改革的战略定力。
其次,本书在改革路径上完成了系统性“建图”,为综合施策提供了逻辑严密的行动框架。
“减负提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多重要素的协同联动。该书最具价值的部分,便是构建了一个由“双减”破局、课程教学、教师发展、课后服务、协同治理、招考改革等6大支柱构成的综合改革体系。这个体系犹如一张精密的“作战地图”,清晰地标示出各项改革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与联动关系。
在这幅图中,“双减”政策是撬动全局的战略突破口,为重塑教育生态打开了关键通道;课程教学与课后服务是承接改革红利的主阵地,负责以高质量的校内供给,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成长需求;教师专业发展与家校社协同治理则是改革得以持续推进的两大核心保障系统,前者提供内生动力,后者营造外部良性生态;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则是牵引整个系统向预定目标前进的“指挥棒”。“六位一体”的系统建构,彻底告别了过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改革模式,为各级教育部门进行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工作,提供了一份极具操作性的蓝本。它雄辩地说明,唯有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改革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标本兼治。
最后,本书在实践落地层面做到了精细化“赋能”,为基层创新提供了源于实践的智慧结晶。
理论的最终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作为一项深植于江苏这片教育改革沃土的研究成果,该书充满了对实践的关切。书中没有悬浮于空中的理论推演,而是立足于大量扎实的田野调查,提炼了丰富的地方经验与基层智慧,将宏大的改革框架细化为一个个可观、可感、可行的“行动抓手”。
例如,书中对不同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开展课后服务模式创新的案例剖析,对一线学校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探究等方式深化课堂革命的路径总结,以及对构建权责明晰、沟通顺畅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机制探讨,都充满了实践的洞见。这些内容,对于广大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校长、教师而言,不啻为一本内容详实的“工作手册”与“案例指南”。它成功地在宏大的顶层设计与鲜活的基层创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改革的蓝图真正能够转化为校园里的生动实景。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减负提质研究》是一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具有前瞻视野,能够解答时代问题的扛鼎之作。它以系统、辩证的思维,深刻回应了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现实课题。这部著作的问世,不仅为“减负提质”这项复杂的战略任务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更为所有关心和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同仁,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与动能。我愿将此书郑重推荐,并期待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能够转化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