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开学正金秋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当年开学正金秋

■赵仕华

那些年,一到开学前夕,家里便弥漫着紧张与期待交织的气氛。

母亲总会提醒我们:“马上就要开学了,你们检查一下作业都做完了没有。要是没做完,老师要批评,报不了名的。”我和哥哥,要么肯定地说完成了,要么赶紧跑去翻找书包,把作业一股脑儿地倒出来,逐一清点,把没有完成的抓紧完成。

在农村,学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母亲总是仔细算着我和哥哥一共需要多少,再数数家里还剩多少钱。她的眼神里有对我们读书的重视,也有经济拮据带来的窘迫。钱要是不够,母亲就得想尽办法去凑。借钱,是最常见的法子。她会带着笑脸,走进邻里的门,低声诉说着要开学了,希望能借点钱交学费,有钱了立即还上。除了借钱,就是卖东西。鸡蛋是家里的宝贝,母亲总会小心翼翼地攒到一定数量,拎去集市上换钱。有时候连公鸡母鸡也得卖掉,它们平时打鸣、下蛋,帮补家用,但为了我们能顺利入学,也不得不成为别人餐桌上的食物……

报名的前一晚,母亲会长舒一口气,说:“总算凑齐了,你们兄弟俩可要好好读书啊。”我至今都记得,报名那天总是哥哥带着我。老师检查完假期作业,哥哥就去缴学费。其实他只比我大两岁、高两个年级,但在那一刻,他显得格外沉稳可靠,像个小大人。

在我们村子里,这样的情景并不少见。大多是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去报名、一起缴费、一起上学放学。报名通常持续两天,第三天便是开学典礼,照例要发奖状,对成绩优秀的同学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我读小学的时候,考第一名能拿到三块钱奖金,第二名两块,第三名一块。那简直是我最盼望的时刻。我常常能考进前三,那笔“巨款”是我难得的能“自己挣钱”的机会。

校长在主席台上讲话,说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内容,我却心不在焉。眼睛死死盯着刚拿到手的奖状,手心里的奖金攥得紧紧的,生怕它飞了,那钱被汗水打湿了都浑然不觉。

开学典礼结束后,各班回到教室。老师叫上几个同学去办公室领新书,然后一一发下来。这时,还没缴齐学费的同学只能先领《语文》和《数学》两本,没缴学费的则暂时没有新书。但往往过了一两天,不管缴没缴齐,书最终会发到每个人手上。老师总是望着我们,轻轻叹气,勉励大家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农村。

新书领回家,母亲会小心地用牛皮纸或报纸给它们包上书皮。我兴奋地把那些书粗略地翻了翻,闻着墨香,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母亲也不忘再叮嘱一句:要努力学习啊,将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金风送爽,晨光微亮。村子里的孩子们早早吃完饭,彼此吆喝着出了门。大家像无数条小溪汇成小河,蹦蹦跳跳地朝学校涌去。书包在背后一颠一颠,里面是崭新的课本。如今我才明白,开学之际,每本书里都藏着一双看不见的眼睛,盛满了大人们沉甸甸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