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上的书法人生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三尺讲台上的书法人生

■曹洋

我曾在乡下中学教书10年,其间因班主任工作出色获得过市级表彰。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平日的爱好就是读书与写字。2001年至2004年间,我先后写了散文《遥想元曲》、教育论文《教育的迷航》以及书法论文《试论高二适书法活动的分期及特点》。其中,《教育的迷航》一文曾在《成才导报》(《江苏教育报》曾用名)上发表。这3篇文章,对我的人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的工作有了突破,并且开始投身于书法的海洋。

从基础教育领域转向书法领域,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此后的10年里,我从零起步,不断努力突破,先后近30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类赛事并多次获奖,同时在《读书》《中国书法》等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研究与创作,最终将我引向高校书法教育的讲台。2017年,我调至泰州学院负责组建书法学专业;2019年,又调任至南京书画院。2021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灯火诗书”书法个展。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评价该展为“书斋生活的回归”。

我这个展览并非“刻意炫技”,而是力图回归书法的文化本质。作品内容以中国古代诗歌流派“江西诗派”为创作基点,突出其延续900年的文脉与代表性成就;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致力于将诗意美、书法美与文化美高度融合。书法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法,而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比如我手书的《中国书法史》教案(长达50米),就是给学生的一个示范:真正的艺术应如自然书写,好比古人在书斋中随手记笔记、写文稿——笔墨本就是思想的延伸。那卷手书教案,我写下的不仅是知识点,更包含对书法史的思考,它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递,也是我践行书法生活化的一次有意义尝试。像这样的手书教案,我共有五六卷。

2018年,我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聘为兼职教授,为文物鉴定专业的学生讲授“中国书法”课程。此后,我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针对该专业的特点,逐步提出“三生”(生命、生活、生产力)教育教学理念。课堂实践始终注重有机融合、艺术融合与活化融合,因此我的课堂既是开放和启智的,也始终保持专业深度。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在过程中获得多重启迪。2022级一位学生在课程随想中这样写道:“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曹老师的‘中国书法’采用小班教学模式,为同学们提供了静心研习书法艺术、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珍贵机会,实在是一次难得的心灵之旅。这门课程不仅让我领略到蔚为大观的书法艺术,更让我在曹老师的言传身教中,体会到教育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此外,我一直从事高二适先生的个案研究。高二适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但他的相关资料散失较多,20多年来,我深耕于此,研究逐渐由浅入深、从隐至显。我的研究方法并非仅仅从资料到资料、从书法到书法,而是将研究对象置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与文学所交织的历史脉络中过滤、确认,进而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学术场域。正因如此,我常借助跨学科视角分析书法现象,探寻书法艺术的内在机制。2020年,在20余年积累的基础上,我着手撰写专著《高二适研究》,仅用半年时间便完成书稿。该书获南京大学人文基金资助出版,并于2023年荣获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我喜欢把学术做得有趣,也不愿拾人牙慧。在我看来,读书是一个人能够独立走向远方的根本保证。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同时它也是承载传统文化、表达现代人情感的重要形式,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只强调实践技法,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水平再高也可能被视为“没文化的匠人”;反之,如果只空谈理论,则容易沦为纸上谈兵,永远站在书法的门外。因此,书斋生活的基调始终围绕读书、思考、临摹与创作展开。作为一名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我从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乐于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在书法研究与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说,讲台也正是我持续学习与反思的一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