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10年寻访270余位抗战老兵,整理150余万字口述史料,留存8000余份声像资料……扬州大学历史学专业师生组建抗战口述史抢救性记录团队——
用青春守护荣光
■本报通讯员 张运 虞璐 记者 王琼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今年暑假,抗战老战士许胜迎来100岁生日。百岁寿诞上,他激昂高歌,誓言“鞠躬尽瘁奋斗终身”。这感人的一幕,被扬州大学抗战口述史抢救性记录团队记录下来,成为扬大师生抢救民族记忆、传承抗战精神的最新注脚。
10年来,该团队坚持用文字和光影记录“烽火档案”。2015年,扬州大学历史学专业师生组建了一支特殊的队伍——抗战口述史抢救性记录团队。他们的使命清晰而紧迫:为抗战述史,为老兵立传。十载寒暑,这支队伍系统化抢救老兵们的抗战记忆,跨越全国15个省份,深入300余个村庄与社区,累计寻访270余位亲历烽火的抗战老兵。在寻访记录老兵口述史的征途中,铁血夕阳与闪亮青春相互映照。
与时间赛跑:
抢救珍贵烽火记忆
“我是老兵,你们是新兵,建设祖国的担子交给你们了!”2024年2月15日,103岁的抗战老兵丁学和在弥留之际,殷殷嘱托青年一代挺膺担当。1941年,丁学和目睹日军暴行,毅然加入新四军高宝游击队,转战苏皖鲁三省,浴血负伤,傲骨不屈。2022年,口述史记录团队在斑驳的勋章前记录下他沙哑铿锵的讲述。经过3个月的整理校核,将其故事编成电子档案并搬上舞台,化作青年信仰的鲜活传承。
口述史以亲历者的原始记录为核心,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还原历史真相。2015年,扬州大学历史学专业师生在撰写退休教师报道时,惊觉在扬抗战老兵仅有200余位在世。“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活的抗战史,他们用肩膀扛起了一个时代。”彼时,口述史记录团队首任团长韩宾伟是大二学生,他深感情况紧迫。经多方协调,由此成立口述史记录团队,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启了抗战老兵访谈、抗战历史抢救与研究。
录音、摄像、做笔记,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寻访中,团队成员们目睹了时间的残酷:不少老兵年事已高,身体状况堪忧。“有时候说着说着,老战士的头就低下去,像睡着了一样。越是这样,我们越觉得时间紧迫,必须争分夺秒。”韩宾伟说。
从烈日炎炎到寒风凛冽,从田间沟头到大山深处,10年来,口述史记录团队与时间赛跑,足迹遍布苏、皖、川等15个省份、300余个村庄与社区,寻访270余位亲历烽火的抗战老兵,累计采录8000余份视频、图片、文档和实物材料,形成150余万字口述史料。
团队现任团长孟舒扬说:“全国在世老兵已不足千人。老兵终会老去,但让他们的故事和承载的精神永远活着,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青春担纲:
用实证守护历史真相
“我们要快一点,再快一点。”暑假期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101教室的灯光常常通宵明亮,口述史团队的师生们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地整理资料。一张大长桌、一块电子屏、一排排电脑荧光闪烁,映照着他们争分夺秒的身影。
“这是严谨的系统工程。”指导教师杨方介绍说,老兵年事已高,方言浓重、记忆模糊,1到2小时的访谈内容,通常需要团队用10倍乃至更长时间逐字整理、校核与优化。一直以来,团队坚持严谨治史,先将录音一字不差地转录,再结合地方志、档案等资料反复校正,最后精心润色文字,确保每一份记忆都经得起历史检验。
在2023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扬州市档案馆收到一份沉甸甸的捐赠。这是由口述史记录团队参与整理的18册日军侵华文史资料原文、404份抗战口述资料和近10万字的整理报告。其中,一份标注着来自日军间谍机构的日文资料《江都县治安调查报告》尤为珍贵,这是团队在走访老兵过程中搜集到的日军侵华罪证,团队耗时近一年的时间完成翻译。专家鉴定后认为,这批档案“进一步确证了日军侵华罪行,拓宽了研究领域,深化了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10年来,团队成员们在访谈基础上,先后整理发行《铁血夕阳红——扬州抗战老兵访谈录》等9部作品,建立江苏民间首个抗日“活证据”库,累计向各地档案馆、纪念馆捐献相关资料10余次。
为使命奋斗:
赓续伟大抗战精神
今年5月,“永不褪色的记忆”抗战史主题展在扬州大学举行。口述史记录团队展陈大量历史图片、文物史料,全景再现抗战的艰苦卓绝与伟大胜利,吸引社会各界逾2万人次参观。陆锦华等一批抗战老兵身着戎装、顶着烈日亲临现场,在一件件展品前驻足流连。
现场,两份印着80位老兵红掌印的卷轴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团队一次次寻访老兵后留下的纪念品。其中,一位四指老兵的手模引发观展小朋友的好奇心:“这个爷爷的手为什么少一根手指?”“爷爷打仗时被炸伤了,他们为保护同胞而痛。”团队成员张欣蕾在一旁解释,“每个掌印都是历史印记,见证着民族的苦难与荣光。把红色种子埋进心底,抗战精神才能代代相传”。
据了解,口述史记录团队还通过艺术形式进一步转化口述文本和声像资料成果,以抗战真实事件为依据,创编8部原创话剧,开展60余场“口述史料”话剧展演。
记者采访了解到,10年来,扬州大学先后有百余名志愿者加入老兵口述史公益项目。师生们以历史熔炉锻造青年精神筋骨、以实践舞台展现青春担当。不少成员受老兵事迹感召,有的携笔从戎,献身国防;有的毕业后在不同岗位上依然从事抗战史料收集整理工作;有的参与地方理论宣讲,用鲜活的老兵记忆感染更多人。
“口述史记录团队坚持书写抗战历史,注重将抗战记忆转化为打动人心的现代表达。”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丁建宁表示,在长期实践中,团队形成“寻、访、转、化”口述史公益新模式,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培根铸魂的生动教材。“铭记抗战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更是为了在历史回响中汲取前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