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以体察之心与孩子共享世界
——读《孩子的宇宙》
■庄承志
《孩子的宇宙》
[日]河合隼雄 著
东方出版中心
“长大成人,也许就是将童年时所拥有的精彩的宇宙忘却的过程。”这句交织着对成长遗憾、对童真洞察的句子,被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郑重置于《孩子的宇宙》开篇。面对“孩子的宇宙以何种形式存在、其中藏着怎样的思绪”的疑问,许多读者或许期待一本能直接拆解儿童心理的“说明书”,但这本书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成人遗失的童真,也为教育者打开了理解孩子的新视角。
《孩子的宇宙》并非一本聚焦“解决儿童教育问题”的工具书。作者无意用冰冷的理论定义孩子的内心世界,而是希望引导教育者(家长、教师)找回自己曾经拥有的“童年宇宙”,通过孩子的视角,暂时放下成人世界的利害权衡,拂去心头因教育焦虑或权威心态积攒的尘埃,重新感受纯粹、深邃的心灵共鸣。
《孩子的宇宙》指出了教育中一个常见的“盲区”:教育者究竟读懂了多少孩子的内心?我们常常惊讶于孩子某一刻的“突然成熟”,感慨“孩子怎么一下子就长大了”,却忽略了孩子早已在日复一日中认真观察世界、构建认知。并非孩子的成长速度超出预期,而是教育者的注意力常被成绩、规则、目标等现实事务占据,没能静下心来捕捉孩子细微的变化、倾听他们未说出口的想法。
当成人世界的忙碌与标准填满生活,孩子有时不得不努力迎合成人的期待,试图在“争夺注意力”的过程中获得认可——就在这样的互动里,孩子悄然褪去了部分童真,被迫适应成人的节奏。他们的身体像夏日蜜桃般日渐饱满,内心的“宇宙”却可能因缺乏理解而渐渐收缩。
“把孩子当作完整的人”是《孩子的宇宙》这本书最想传递给教育者的。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个独立且丰富的“宇宙”,甚至可以说,每个孩子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小世界”。很多时候,并非教育者主动放低姿态与孩子平等对话,反而是孩子仰着脑袋,以包容的心态迁就成人的视角,默默察觉着教育者忽略的细节:可能是课堂上老师因疲惫流露的烦躁,可能是家长因焦虑隐藏的压力,孩子用他们的敏感,悄悄承接了成人的情绪。
教育从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单向输出,也不是“纠正”与“被纠正”的被动接受。唯有放下“我要教育孩子”的偏执,收起“我比孩子更懂世界”的傲慢,以体察的姿态走进孩子的“宇宙”——陪他们观察蚂蚁搬家,听他们讲天马行空的幻想,理解他们对“小事”的执着——才能真正与孩子站在同一视角,共享一个充满好奇与温暖的世界。这,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