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以“微改革”开辟体教融合新路径
■梅崇铁 朱永明
在深化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学校体育俱乐部是连接学生与体育运动的关键纽带之一,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一些学校的体育俱乐部建设仍面临“有形无神”的困境:传统赛事与教学训练脱节,难以反馈和促进俱乐部发展;“大而全”的综合性运动会难以满足学生专项化需求;学段和规则壁垒阻碍了体育竞技人才持续成长。这些结构性问题制约了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海安市敏锐捕捉到这些痛点,以“微改革”项目为抓手,摒弃大规模重构的传统方式,聚焦体育赛事进行系统化、结构性改革,有效推动了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整体提质增效。
海安市的改革并非零敲碎打,而是从功能定位、参与主体和运行机制三个维度,对原有赛事系统进行结构性重塑,使其真正服务于体育俱乐部的发展逻辑。
功能重构:从“竞技展示”转向“成果检验”。海安市改革的首要举措是重新定义学校体育赛事的核心功能,果断将传统以学校为单位、“大而全”的综合性运动会,转变为以校级体育俱乐部为参赛主体的专项赛事。这一转变使参赛单位从代表学校整体形象的行政单元,转变为体现专项训练水平的俱乐部实体。首批试点聚焦田径、篮球、足球等8项基础性强、覆盖面广的项目,系统构建“一项目一联赛”的专业化竞赛平台。联赛引入南通市级单项协会(如篮球、棋类协会)的专业裁判力量,既显著提升赛事的规范性与公正性,更推动赛事功能实现根本转型——从行政主导的竞技展示转向检验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常态化训练成果。
规则重构:以“精准适配”激发“参与活力”。为确保新赛事体系广泛、公平地调动各类学校的参与积极性,海安市严格遵循“依学段办赛、按规模分组、与上级规则衔接”的原则,精准优化规则:一是学段分离,将以往小学、中学同场竞技的模式,拆分为独立的小学组和中学组赛事。二是规模分层,针对田径、篮球、足球等参与度高的项目,创新设立A、B组别,根据学校规模实行差异化竞赛,避免出现“强校愈强、弱校弃赛”的“马太效应”。三是规则衔接,主动对标省、市级青少年体育赛事标准,优化竞赛规则。
以“联赛制”推动赛事“常态化”。为破解传统“赛会制”赛事周期短、场次少、体验单一的弊端,海安市以足球项目为试点,创新推行“主客场+双循环”的联赛机制。海安市制订标准化竞赛规程,要求各局直学校、区镇组建队伍参赛,并按照就近原则划分联赛片区。比赛采用主客场轮流的形式,以双循环赛制将赛事周期延伸至整个学年,实现了“周周有赛事”的常态化目标。这种“过程性联赛制”大量增加了学生的实战机会,将赛事深度融入校园日常生活,营造了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通过上述结构性改革举措,海安市学校体育俱乐部较快呈现出“规模与质量协同提升”的良好态势,取得了扎实的阶段性成果。
组织建设规模化,夯实发展基础。赛事平台的驱动效应立竿见影。截至今年上半年,海安全市各学校共建成规范化运行的校级体育俱乐部71个。这些俱乐部作为“母体”,成功衍生出各类体育社团276个,实现了校内体育社团的全覆盖(校均约3个)。社团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涵盖21个大类,吸引了9221名学生积极参与,占全市学生总数的12.89%。这一组织网络的形成,为体育活动的普及和人才的选拔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赛事活动常态化,提升参与效能。改革后的专项赛事活力迸发。海安市目前已成功举办了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棋类等5项俱乐部联赛。数据显示,参赛学生人数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17%,显著反映了新赛事体系对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强大拉动作用。常态化、制度化的比赛不仅成为校园生活的亮点,也形成了更加紧密和高效的“训练—竞赛”闭环。
人才培养个性化,彰显竞技成效。竞赛水平的提升直接体现在对外竞赛成绩的突破上。经过海安本地联赛的锤炼,选拔自海陵中学、明道小学、实验小学、城南实验小学等优秀俱乐部的学生,在南通市棋类、啦啦操、跆拳道、武术、足球等锦标赛中表现优异,获一等奖9个、金牌11枚。这些成绩有力证明了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在提高竞技水平、培养后备人才方面的显著成效,初步实现了“普及”与“提高”的有机结合。
海安市“微改革”实践表明,以体育赛事结构性改革为“小切口”,可有效破解学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系统性难题。通过推动赛事功能向俱乐部本体回归、以精准化规则适配多元需求、借联赛机制实现常态化运行,海安市成功激活学校体育基层活力,初步构建出富有生机、广泛覆盖、有机衔接的学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生态。该模式为同类地区深化体教融合、破解学校体育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投入少、见效快、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展望未来,我们还需持续完善长效保障机制,推动良性循环,筑牢区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坚实根基。
(作者任职于海安市教育体育局体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