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产销”融合,全链条培育新农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养产销”融合,全链条培育新农人

■章志会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大有可为。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集群,培养复合型涉农技术技能人才”。南京市高淳区作为“中国螃蟹之乡”和国家螃蟹全产业链典型县(区),依托“固城湖螃蟹”地理标志产品,延伸拓展了慢城生态资源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养殖+加工+电商”融合发展格局。与此同时长期以来,高淳农业一直面临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亟需构建“养得好—产得精—销得畅”的全链条涉农人才培养体系。

在此背景下,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高淳中专)作为国家级重点中职校,依托高淳区职教改革课题,针对全链条涉农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展开持续研究,立足“服务县域经济、培育特色专业”定位,确立“聚焦全链条、构建专业群、培养集群化人才”目标,形成“渔业农业生产—渔农产品加工—电商营销”全链条涉农人才培养特色。

遵循三维逻辑,突破传统模式全链条培育“养—产—销”涉农人才。高淳中专基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基于南京市高淳区“螃蟹之乡”的区域产业特征、基于学校自身服务乡村的发展定位,坚持“农校为农”,在全国率先提出全链条培育“养—产—销”涉农人才的理念,培养既懂养殖技术,又会生产加工,还能进行电商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理念突破了职业教育传统的单一技能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在全产业链上的综合能力提升。

该创新举措以“国家战略驱动、区域产业导向、学校定位突围”作为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的三维逻辑,改变了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方向在“为农”与“为城”之间摇摆的状态,助力农村中职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模糊”走向“精准”,推动农村中职校在办学方向上从“离农”向“留农”“务农”“亲农”转变。

坚持产教融通,创建面向乡村振兴的“三链贯通”人才培养体系。高淳中专以“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为逻辑主线,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三个维度,打造了“三链贯通”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通过产业链与专业链对接,优化专业设置,形成“渔业农业生产—渔农产品加工—电商营销”全链条涉农专业群,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链需求同步更新。在岗位链与课程链转化方面,学校深入企业调研岗位需求,形成岗位能力清单,并据此设计“岗课衔接”课程体系,开设螃蟹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工艺、电商运营与直播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岗位实用技能。在教学链与创新链融合方面,学校通过真实项目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共同开发新技术,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创建“三链贯通”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素养实现从“单一技能”到“全链精通”的能力跃升,使产教关系实现从“人才输入”到“技术反哺”的双向共赢,使教育影响发挥从“区域实践”到“全省示范”的辐射效应,创新探索了面向区域需求的中职人才培养新体系。

依托政府力量,形成“产—地—校”共生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高淳中专遵循“以区办校、以产定教、以园融校”的原则,明确区政府、产业园区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统筹和主导作用,以及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体角色。学校与高淳区政府深度联动,依托高淳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学校—政府—园区—企业—行业” 五位一体的高质量育人共同体,实现多方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势互补;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序列化设计,建立企业“准入—共生—退出”全流程机制,从规范合作标准、强化协同效能、动态优化参与主体等方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保障的“效度”。

高淳中专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了教育资源、产业资源、科研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势互补,形成了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学校累计培养“养—产—销”全链条涉农人才1万余名,超过60%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创业,形成了一支懂养殖、会加工、能运营的本土化人才队伍。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和省级一等奖18项。在2023年、2024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连续两年获金牌总数名列前茅。学校紧扣高淳区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形成“养—产—销”全链条涉农专业群布局,获评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和江苏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

(作者系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