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

点燃生命烛火 守护教育丹心

张燕

扬州市汶河小学东区校校长张燕深耕教育36年。她以顽强意志与癌症抗争,以非凡魄力引领学校发展,用真挚情怀守护师生成长,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教育乐章。

张燕以党建为引领推进铸魂育人,构建“红匠教师、红缨中队、红情家庭”三位一体的“三红”党建发展布局,推动学校获评“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红十字会示范学校”等荣誉。她以“红匠教师”为切入点,通过“素养精研+积分激励”机制分层培养专业型教师,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以“红缨中队”为载体打造“生命·成长”润心课程,成立“一束光”心理建设中心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省长许昆林来到学校“书海冲浪·红缨飞扬”活动现场,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出的自信自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连连称赞。她还深化“红情家庭”建设,通过家校共育论坛和驻家指导推动家校合作,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即便在化疗期间,她仍反复琢磨“三红”格局深化方案,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老师好了,学生才能好”的理念贯穿张燕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去年,学校的焦老师准备参加扬州市数学赛课,她第一时间致电鼓励:“别慌,咱们一起磨课。”化疗期间,她通过视频连线逐字逐句推敲教案,从“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到“预习作业布置合理性”,每个环节都凝聚着教育智慧。化疗刚结束,她便赶回学校坐在教室后排听课,课后与焦老师深入交流改进建议。在她悉心指导下,焦老师最终斩获市级赛课一等奖。

作为扬州市儿童友好学校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张燕将对儿童的关怀融入校园每个角落:推动建设宽敞便捷的“口袋图书馆”,创设多个校内游学场馆满足学生求知欲,编印《笔尖的花园》校园专刊鼓励学生创作,还细致地拆除了教学楼尖锐装饰,改造不同高度洗手台,打造以儿童为中心的安全友好校园。一年级学生小易曾因情绪问题难以融入课堂,她没有批评,而在与家长深谈后表示:“要从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慢慢走进他心里。”此后,她常利用课间陪小易聊天,告诉他“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渐渐地,小易愿意开口表达,课堂专注时间变长,与同学摩擦减少,还用稚嫩声音喊她“校长奶奶”。

36年教龄,两年抗癌历程。张燕以生命诠释“教育是点燃烛火”的真谛,用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坚定忠诚,守护着师生成长。她的精神如同一面旗帜,引领更多教师在育人道路上温暖而执着地前行;她用深沉的真情,谱写出感人至深的教育赞歌。

当红色追梦人

做教育领跑者

陈经山

在江苏省淮北中学,有位被称为“红色追梦人”的教师陈经山。23年来,他带领学生重走4万余公里革命路,主持建设3个省级课程基地,个人筹集百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引导千余名学子在红色行走中成长。这位扎根基层的共产党员,用脚步丈量信仰,以行动践行教育初心。

作为执教初一到高三6个年级的思政课的教师兼班主任,陈经山秉持“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理念,在红色教育之路上坚定探索。2002年暑期,一本《淮河》点燃了他的行走热情——他带着一名学生,从泗洪推着单车出发,用一个月抵达河南桐柏山淮河发源地。这次“单车千里行长淮”的壮举,成了他红色教育的起点。走访淮河两岸革命遗址时,当地群众讲述的抗战故事让他深刻意识到:不仅要念百遍课文,还要让脚踩在土地上。

罗飞是第一个与陈经山骑单车到淮河起点的学生。首日两人连续骑行10小时、近300里,连新车都“趴了窝”。陈经山一路鼓励他,当两人坐在大山之巅感受“会当凌绝顶”时,这份震撼成为罗飞难忘的记忆。此后,每逢寒暑假,陈经山便带领学生开展“铁流千里慰忠魂”系列徒步:2009年国庆徒步至韶山,2010年追寻刘瑞龙西上川陕足迹,2024年为纪念张震将军诞辰走完罗霄山脉全程……23年间,他们的足迹北至北京、南抵海南、西达通江,跨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行程超4万公里。

行走的课堂,是历史的触摸,更是精神的淬炼。学生们在磨砺中悄然成长:学生汤世亚因参观彭雪枫故居、与空军官兵共庆八一,埋下强国强军梦,如今,他是一名人民警察;父亲患病、母亲离家的学生宋佳泽,在徒步中形成了直面挫折的勇气;来自四川通江的孤儿,在陈经山帮助下考上大学后,立志将这份爱心继续传递——“受助者更要助人”。

陈经山的迷彩包是岁月的见证:爱人缝补多次仍被他珍视,出发前他总仔细装入哨子、手电筒、创可贴等学生所需物品,却常忘带自己的药。“青春在烈日下曝晒,人格在行走中完善”,这是学生们最深的感悟。他不仅是知识传播者,更是心灵引路人。

教育创新实践需理论支撑。陈经山主持8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其中“红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他首推“三维育人”模式,构建红色课程体系,打造“模拟联合国”等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组建“星火爱心社”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2014年起,他主导申报建设了3个省级课程基地,还推动学校建成“云教室”和实践活动中心。

作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学名师,陈经山始终保持“领跑者的清醒”:“教师如同马拉松配速员,既要自己跑,更要带学生跟上。”2025年春,57岁的他又规划成立“红色教育联盟”,将淮北中学的实践经验推广至更多革命老区学校。他常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如今,这“红色火种”已呈燎原之势——他教过的学生中,12人获省市县“新时代好少年”称号,48人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陈经山将思政课搬到红色热土,把红色基因刻入学生心灵。如今,这位“铁流战士”还在一如既往地率领学子们,矢志不渝、孜孜不倦地阔步行走在新时代的教育长征路上。

深耕职教的“数字艺术工匠之师”

项建华

从教35载,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项建华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秉持“以文化人、向美而行”理念,以炽热的教育情怀、前瞻的职教理念和卓越的育人成果,深耕职业教育数字艺术沃土。

项建华将满腔热忱倾注于学生,如慈母般悉心呵护每位学生成长。她始终扎根教学一线,深入谈心疏导困惑,是学生心中的引路人。2019年,一名学生因经济压力欲放弃实习机会,她毫不犹豫垫付费用并鼓励其坚持,最终学生凭优异表现被企业录用。这样的温暖故事,在她的教学生涯中俯拾皆是。她以言传身教、仁爱关怀,为学生铺就坚实成长路。

项建华勇立数字教育潮头。她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双向评定教学成果,以“课程模块化、教学项目化、实训生产化、作品产品化”为路径,融合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将传统课堂变为科技感十足的创意实验室。学生何定益感慨道:“项院长为我们打开了人工智能艺术的大门。”她以项目驱动教学创新,成果丰硕。2021年主持建设国家数字非遗虚拟仿真基地,开发26门虚仿课程、500余个交互项目,打造“情景+互动+沉浸”高仿真学习环境;主持的“插画角色设计”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累计惠及超128万人次。2025年,“AI赋能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与创新案例”获评江苏省教育数字化创新案例。她还以匠心设计“思政+”教学模块,主持的“定格动画”课程获评全国广播影视行指委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项建华深耕行业,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她牵头研制教育部职教本科动画专业与高职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参与制定两项行业标准;主持建设“国家动画无纸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024年,领衔申报的文化大数据产业学院获评省级产业学院,助力学院获评江苏省文化和旅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在文化大数据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她协调全国百所学校、企业成立虚拟教研室和智慧课程联盟,持续拓展产教融合新路径。

作为专业学术带头人,项建华组建科研团队,团队获评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从技术难点攻关到训练方案设计,从心理调适到资源调配,她亲力亲为构建科学备赛体系,将竞赛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教案,通过“老带新”实战演练助力年轻教师成长。她带领的团队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省级一等奖8项,锻造出“教学铁军”。

2025年第二轮“双高计划”申报攻坚阶段,项建华扛起重任,带领团队反复雕琢申报材料,从方案设计到数据核验,从亮点挖掘到细节推敲,字字斟酌。连续数月高强度工作令她病倒入院,即便在病房仍通过视频会议指导团队。最终,她主持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群获得教育部第二轮“双高计划”省级推荐资格,为学校与专业发展树起新里程碑。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范卫东感慨道:“项建华把教育事业当成生命来守护的赤诚与坚守,让她成为学生心中的引路人、教师眼中的领路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崇高境界。”

心中只有课堂 眼中只有学生

徐海燕

执教4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徐海燕始终以“新兵”自居。从青丝到白发,她以“年年归零”的姿态书写着一位师者的匠心与深情。无论发生什么事,一旦踏入教室,她的心中只有课堂,眼中尽是求知若渴的学生。2021年手术前夜,她坚持录课至深夜;术后未愈,她又挂着引流袋走进教室,重返讲台。2024年盛夏,年过花甲的她参加全国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并站上最高领奖台。大屏幕播放她的感言:“距离退休还有3年半时间,但我仍然愿意携手年轻教师继续前行,共同见证学生破茧成蝶的美丽瞬间。”全场师生为之动容。这一年,她走进10多个全国和省级学会以及30多所高校讲学,教育经验在全国广泛传播。许多教师听完她的报告后纷纷留言:“您让我们看到,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生命状态。”

“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成为更优秀的人。”徐海燕将终身学习视为信条。2003年,已届不惑之年的她毅然前往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留学深造,七载寒暑潜心问学。2010年重归南航经济与管理学院,她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教学与科研。15年来,她承担了13门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面对全然陌生的领域,她通宵研读案例,常是学院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教师。为跟上时代步伐,她自学30余种软件,将传统运筹学创新升级为“数智运筹学”。叠叠手稿、张张讲义、行行批注,似年轮般镌刻着她对讲台的热忱。她的课堂早已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金字招牌”。一名毕业9年的学生感慨道:“徐教授的这门课改变了我的人生。”

这些年,徐海燕在教育教学上收获累累硕果:相关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讲的留学生“运筹学”课程被评为“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个人先后获得首届“南航巾帼十杰”“最受留学生欢迎的教师”等荣誉。但她始终坚信,教师最大的魅力在于“一辈子有机会学习、进步、提高、完善”。

作为科教融汇的践行者,徐海燕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高质量论文90余篇,撰写的2部中英文学术专著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她首创的“现代管理数学方法”课程获评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优秀教材、优秀案例。她将研究成果融入教材和课堂,指导学生开发数智国防冲突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并借助该系统向西藏、新疆等地30多所中小学传授数智国防知识。

徐海燕对学生的关爱从课堂延伸至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她在团队中营造“家”文化,常对年轻教师说:“把学生培养好,是教师最重要的责任。”她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每当学生遭遇困顿,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她将学生就业视为己任,亲自奔走企业进行推介,令招聘方惊叹:“从未见过如此尽责的导师!”

徐海燕还是大爱无疆的传递者。她致力于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南航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合作搭建桥梁。经她推荐,50余名师生得以远赴加拿大访学。临行前,她总叮嘱学生“牢记自己是中国人”。她3次牵头承办国际学术会议,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广阔的国际化视野赢得国内外同行称赞。

“若有来生,还当教师!”徐海燕用41年诠释了这句话的分量。在她心中,课堂是最荣耀的舞台;在她眼里,学生是最美好的风景。以匠心守初心,以深情铸师魂,她让教育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照亮。

陪伴每个“小蜗牛”慢慢成长

高春英

清晨,金湖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高春英已经站在培智一班的门口。教室里,几个孩子有的掰着手指出神,有的望着窗外麻雀发呆,只有杨杨(化名)把脸埋在臂弯里,身体不安地扭动。这个先天性发育迟缓的孩子,几乎从不说话。高春英蹲下来,像往常一样轻声唤:“杨杨。”没有回应。自他入学那天起,高春英每天无数次喊他的名字,耐心等待他说话,这一等就是3个月。

高春英明白,做特教仅凭热情不够,更需要方法和理念,要教会孩子们独立生存的能力。教孤独症孩子认五官,她天天把孩子的手贴在自己脸上,一遍遍说:“看,这是眼睛,老师会用眼睛笑哦”;教“唐宝宝”系鞋带,她把鞋带染成红绿两色,编出口诀“小红钻山洞,小绿跟上来”,一个动作反复教上几个月。有年轻老师问:“高老师,这样是不是太慢了?”她笑着指向窗台那盆多肉:“你看它们,一天只长一点点,最后不也长成了好看的样子吗?”

高春英总说自己是“大蜗牛”,孩子们是“小蜗牛”。在特教的田野上,她用爱心与耐心让“等待”有了温度。她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某年春天拍的照片:20多年前的她蹲在菜地中,手举一个西红柿,身旁的孩子好奇地凑近嗅闻。照片背面写着:“教育不是讲,是带着他们摸得到。”

在培智教学中,她发现课本上的“蔬菜”对孩子来说只是模糊的图画,于是把课堂搬进菜园:教“黄瓜”时,让孩子触摸毛刺、嗅闻香气、品尝清甜;教“茄子”时,一起数紫皮上的星星斑点。她说:“他们也许记不住文字,但能记住手感、味道和声音。”她从实践中提炼出“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的“生存及生活教育”研究获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为了让孩子们未来在社会上能够“立得住”,她探索“生存与生活教育”:康康(化名)学不会握笔,她就把筷子绑在他手上,从夹豆子练起;阅阅(化名)害怕陌生人,她就带他在校园捡树叶,从“向树问好”到“向保安爷爷说谢谢”,这一步走了半年。2018年春天,毕业的坤坤(化名)回校看她,攥着红布包里皱巴巴的纸币:“高老师,这是我在仪表厂的第一笔工资。以前您教我‘穿珠子’,现在我穿得最快。”高春英握着他布满老茧的手指,那些老茧像无声的勋章。

2016年,学校启动送教上门工作,高春英跑遍全县普查调研,组建团队、设计内容。这些孩子散居乡镇,情况各异,需要的帮扶内容也不同。13岁的小昱(化名)是她送教的学生之一,父母常年在外,家中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从2018年开始,高春英每月至少到小昱家送教两次。第一次,她把触觉球轻轻塞进小昱手中,引导她的手指慢慢转动;第二次,带来“捏捏乐”小鸭,逗得小昱笑了;第三次,带来助行器,扶着她一步步“走”出家门。

10年来,高春英带领同事把“课堂”搬进40个重度残障孩子的家中,8个孩子有了明显进步,走出家门走进特教学校。她说:“送教不是送课,是送一份‘走出去’的盼头。”这份盼头,像黑夜里点燃的小灯,虽微弱却照亮孩子和家庭的前路。

31年特教时光悄然溜走,50岁的高春英仍被孩子们喊作“高姐姐”。她笑着说,跟这些“小蜗牛”待久了,自己的思维也慢了下来,不再急着要“成绩”,不再盼着快成长。她习惯慢慢走、慢慢看,陪着孩子们一寸一寸丈量时光。特教之路缓慢而悠远,她的身后是一串串带着温度的脚印,和无数朵慢慢绽放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