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软实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以教育“软实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赵明华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常熟市深入实施教育“服务人才引进、服务企业发展、服务产业创新”三项行动,打造“学在常熟,幸福教育”品牌,以教育“软实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硬支撑”。

着力释放教育“温度”,在服务人才引进中“全过程嵌入”。常熟市坚持“以民为先、与企同心”理念,建立教育专享服务机制,为引进人才提供暖心、贴心服务,保障引进人才子女无忧入学、入学无忧。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常熟市完善教育专享服务机制,出台引进人才子女入学措施,优化中途转学插班政策,分类分层做好各类引进人才子女起始年级入学和非起始年级转学插班统筹安排,让引进人才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同时,修订《常熟市新市民随迁子女积分入学管理办法》,健全完善本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保障机制。2024年,常熟市吸纳引进人才子女起始年级入学学生346人、非起始年级转学插班学生1180人,公办学位随到随得,吸纳率达100%。全市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接收新市民子女入学共计21126人,占新市民子女入学总数的95.3%。二是强化机制创新。常熟市落实“专班、专窗、专线”,组建引进人才子女入学一件事服务专班,开设服务专窗,开通服务专线,在“常熟智慧政务”微信小程序开通网上报名通道,简化手续,便于操作,并通过“线下线上”方式解答各种疑惑和问题。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常熟市竭诚做好引进人才子女入学教育“后半篇文章”,全市选派243名学校中层干部担任学校引进人才子女教育服务联络专员,提供个性化思想教导、行为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和骨干教师走进企业,为引进人才子女提供学业辅导、专题研学、非遗体验等假日实践志愿服务;以“琴川家音”志愿者队伍为主体,联合教育、卫健、妇联、司法等部门的专业人才,通过专题讲座、亲子活动、团辅沙龙、现场咨询等形式,送服务、送指导、送关爱,不断提升引进人才家庭的获得感。

着力拓宽教育“广度”,在服务企业发展中“全方位注入”。教育拥有强大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常熟市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搭建产业学院等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技术支持、成果转化服务,为职工提供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就业能力提升、技能等级认定服务。一是校企合作培育技能人才。常熟市组织开展“架起校企连心桥,做好惠企贴心人”校企合作系列活动,召开装备制造行业产教融合推进会、现代学徒制恳谈会、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学徒制研讨会等,推动企业院校精准对接。同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开展现代学徒制“新十年”合作,与龙腾特钢集团合作的培养项目列入省首批现场工程师专项计划,全市3所职校与40多家企业联合培养现代学徒、现场工程师934名,围绕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布局,开展职业教育校园招聘会对接100余家企业,输送技能人才1200余名。二是先锋助企提供培训服务。常熟市实施“党建赋能 先锋助企”行动,为企业提供用工引才、员工学历提升等业务指引及技能公益培训;开展“企业出题、学校揭榜”行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着力在应用型科研上寻求突破。三是办赛办证提升专业技能。常熟市先后组织承办全国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大赛江苏省选拔赛、苏州市“吴地工匠”全市职工制图员技能竞赛等10多项赛事,为1177名参赛选手提供竞赛服务;组织59批次2155人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引进两个职业技能国际认证,常熟中专获评江苏省四星级第三方职业技能评价机构。

着力挖掘教育“深度”,在服务产业创新中“全链条融入”。当前,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常熟市全面发挥教育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方向,大力推进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营商环境。一是专业设置匹配新产业。常熟市聚焦现代产业体系,组织区域内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专题调研,举办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大家谈”系列活动;适应智能制造、智能驾驶、电子商务、康养旅游技能人才需求,新增工业互联网应用、汽车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3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和智能设备运行维护、跨境电子商务、直播电商服务、康养旅游服务4个中职专业,去年共招收3887名学生,促进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匹配度进一步提升。二是区域一体提供新资源。常熟市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要求,增加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供给,建成启用常熟中专6000平方米汽车综合实训大楼,新建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模拟仿真实训中心、沉浸式VR交互实训系统等教学设施,开设旅游康养、机电设备实训室,新建常熟市文谷职业技术学校,满足社会对职教资源的多元需求。三是产教融合助推新升级。自2023年起,全市3所职业学校联合67家企业,成立常熟市职业教育产教联合体,组建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绿色化工、文化艺术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其中常熟市装备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获评首批“苏州市优秀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熟中专会同苏州工学院,与100余家汽车零部件头部企业成立“苏州市汽车及零部件产教融合联合体”,共同推动苏州区域汽车产业发展。

(作者系常熟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常熟市党的建设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