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中学:讲好抗战故事,继承先辈志向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徐州中学:讲好抗战故事,继承先辈志向

■本报记者 汤文清 通讯员 杨阳

“徐州这座城市,承载了太多刻骨铭心的抗战印记。”近日,记者走进徐州中学,该校党史学子宣讲队成员、高二学生张芝萍这样说道,“抗战历史不仅是教科书上的铅字和纪念馆里的文物,更是有温度的记忆。”在学校指导和帮助下,她精心搜集史料,成为“徐州会战中的中国共产党”专题宣讲的主讲人之一。

在徐州中学,像张芝萍这样对抗战历史颇有研究的学生还有很多。新时代,如何让抗战历史从教科书走进学生心灵?如何让抗战故事引发当代青少年共鸣?徐州中学用创新举措交出了亮眼答卷。

2023年,徐州中学立足当地丰富的抗战文物资源,通过“组织化建设固根基、理论深研强内功、本土化方向强特色”,以优秀学子为骨干成立了党史学子宣讲队,现已发展了三批成员,包括张芝萍、于礼硕、卢秋思、张妍琦、马一木等人。“为切实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宣讲队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听’到‘主动讲’,与历史零距离对话,将理论学习转化为青春实践。”徐州中学校长张必忠说。

“宣讲队突出政治属性,联合学校德育处、团委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打造‘1+5’梯队结构,形成‘教师引领、学生主体’的传帮带机制,着力构建‘调研—实践—评价’三阶党史宣讲体系。”徐州中学副校长刘卫东介绍说,指导教师定期对宣讲队成员进行专业理论培训,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徐州历史百年纪事》等读本,并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精研热点党史话题,推动形成“自学—共学—践学”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宣讲队紧紧围绕“讲好徐州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扎实开展党史宣讲志愿服务,先后赴徐州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单位调研学习,走进徐州市社会福利院、徐州市王杰中学、徐州市第二十二中学等18家单位开展宣讲20余场,累计听众超8000人。

“与现实联系紧密、引发学生深度共鸣,是宣讲队内容建设的重点。”张必忠告诉记者。为此,宣讲队积极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化转型,将课堂延伸至纪念馆等实景场地,通过文物讲解、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验感。宣讲队还精心撰写本土化讲稿,约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专家开展抗战口述史访谈。

“这些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成为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珍贵资源。”宣讲队指导教师高巍说,结合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团队融入徐州抗战史实,开展“徐州会战中的中国共产党”专题宣讲,呼应全国“烽火记忆80载”主题活动,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在教师指导下,宣讲队成员们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同龄人语言”。从徐州抗日战争纪念馆展陈的文物,到抗战遗址被完整封存的弹孔遗迹,再到旧日战壕里获得新生的树木,宣讲队成员用动情的讲述让历史细节重新丰满、焕发生机。宣讲队成员张妍琦感慨道,为了准备一场30分钟的宣讲,队员们往往要查阅10余万字的史料,反复修改讲稿。“当看到听众动容的神情,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为进一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宣讲队结合徐州发展实际,深入吴亚鲁革命活动旧址、徐工集团等地开展研究,撰写本土化讲稿;在徐州汉唐公益发展中心,实地感悟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第十一届优秀青年志愿者宋文蛟的杰出事迹;在徐工集团挖掘机车间,听集团挖掘机械事业部党委副书记张丽娜讲述“大国重器”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宣讲队形成《吴亚鲁——徐州红色革命开拓者》《从先进人物的学习智慧中汲取奋进力量》等10篇原创讲稿。

针对不同宣讲环境和受众群体,宣讲队定制差异化内容,以多元实践拓展育人半径。校内宣讲结合新生军训,以榜样身份激励担当;福利院宣讲简化理论,开展“童心向党”活动,捐赠学习用品传递温暖;与社区联动,创新“理论宣讲+实景体验+居民分享”模式,激发邻里参与,让抗战历史宣讲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徐州中学党史学子宣讲队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团队先后获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省“菁菁杯”中学生社会实践一等奖等4项省级荣誉,相关事迹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徐州日报》等10余家媒体报道30次,全网点击量超百万,真正让“红色正能量”转化为“青春大流量”。

“有人说我们是‘移动的历史教科书’,但我们更愿意做‘薪火传递者’。”宣讲队成员于礼硕深有感触地说,“抗战历史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是责任。我们这一代青年要继承先辈遗志,在新时代谱写新的篇章。”

“通过构建‘分层宣讲—公益实践—全媒传播’的立体网络,宣讲队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滋养。”张必忠表示,学校将继续通过“本土资源活化、主体性激发、传播形态革新”等方式,持续深化“红色根脉+青春表达”育人模式,进一步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图为徐州中学党史学子宣讲队成员展示队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