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赣榆华中路小学:烽烟烬处,赓续前行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连云港市赣榆华中路小学:烽烟烬处,赓续前行

■本报记者 邢田恬

▲图为连云港市赣榆华中路小学学生参观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

今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连云港市赣榆华中路小学师生们来到小沙东海战纪念地,开展以“铭记先烈浴血史,躬身践行强国梦”为主题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孩子们手捧鲜花,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退伍老兵动情讲述新四军战士奋勇抗敌的事迹,令在场师生深受感动。“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更应不忘历史、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华中路小学学生于善泽说。

抗日战争教育是华中路小学每名新生的“开学第一课”。“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办学历史和抗战历史紧密相连。”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起超说。华中路小学地处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原名青口小学,前身为清道光年间建立的选青书院。1898年,选青书院改名为青口初等小学堂,青口小学由此诞生。

在动荡的战争年代,青口小学肩负启智开蒙、培育人才的使命,虽历经困难挫折,仍始终坚持办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相继沦陷。消息传到青口小学,全校师生无不义愤填膺,召开声讨日寇大会,高呼抵制日货。在强烈的爱国热潮中,教师们谱写了校歌,号召师生心系国家、发奋图强:“黄海潮涨旭日初升,我校气象新……国事要关心,唤起民众,努力灭强虏”。

连云港位于黄海前哨,曾是侵华日军的重要补给线。1939年青口沦陷后,青口小学迁至前宫大院,更名为“前宫小学”。日寇推行奴化教育,灌输所谓“中日亲善”“防共建国”等思想,还派遣日语教官到校教书。师生们不屈不挠,多次罢课驱逐日本教官,还有的学生弃笔从戎,毅然走上抗日前线。面对侵略,青口小学师生顽强守护中华文化,彰显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今,在华中路小学校园一角,绿树掩映着一方小小的广场,这是中共赣榆县第一个总支部的纪念地。广场设有纪念碑、宣讲台、党史角,无声地讲述着赣榆第一位共产党员张竞同和第一个党总支成立的故事。1926年春,赣榆青年张竞同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赣榆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张竞同等人到赣榆开展工作,秘密组建赣榆县党支部。次年,中共党员卢伯玉受组织委派,以求学为名到青口小学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发展了十几名共产党员。1929年底,中共赣榆县总支部在青口小学成立,卢伯玉任书记,他带领支部成员用学校的钢板和油印机印发传单、张贴标语,开展革命宣传。1930年4月,党组织遭到破坏,卢伯玉被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于1932年牺牲于狱中,年仅18岁。

“当年卢伯玉等人在学校开展革命活动的玉皇阁早已不复存在,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我们始终传承。”华中路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张龙柱告诉记者,这座纪念广场已成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在此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激励师生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从道光年间的“选青书院”到抗战时期的“国立初等青口小学”,再到如今的“连云港市赣榆华中路小学”,这所百年老校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近年来,该校以国家课程为依托,以校本课程为补充,开发形成多元立体的“红色文化课程群”,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努力培养自信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大写的中国人”。

“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后,我们都会为一年级的新生组织‘三个一’活动。”张龙柱介绍说,“三个一”活动即参观校园的红色印记、学习十八勇士英雄故事、参观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其中,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位于学校东侧200米处,是校外红色教育主阵地。学校每年都在这里举行清明祭英烈、国家公祭日等实践活动。“八路军第115师18名战士用生命捍卫了国家和民族尊严,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师生将爱国心化为报国行。”

依托赣榆丰富的红色资源,华中路小学研发“家乡的红色印记”校本课程,构建以红色历史、红色文艺、红色研学、党建带队建等为主要内容的红色课程体系,开展项目化学习,营造时时可用、处处可学、人人参与的红色教育氛围。今年暑假,学校精心组织“童心永向党”主题德育实践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设置读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观红色电影、访红色足迹等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华中路小学的红色历史在时间长河中历久弥新,积淀为师生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持续以红色教育为抓手,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传承先烈遗志,培养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王起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