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钟英中学:接力传薪火,钟阜育英才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京市钟英中学:接力传薪火,钟阜育英才

■本报记者 糜晏嵩

图为一九三六年南京市钟英中学全体教职员合影

9月3日上午,当接受检阅的空军战机掠过天安门城楼上空时,南京市钟英中学的学子们凝视屏幕,胸中激荡着与先辈们同样的豪情。“80多年前,民族危亡之际,钟英师生便以青春热血书写了抗日救国的壮丽篇章。”钟英中学校长徐云飞介绍说,学校始建于1904年,回顾百廿年来的办学历程,学校始终以“知责任、明责任、担责任、尽责任”的“责文化”为核心,培养了“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两院院士建筑学家吴良镛等一大批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才。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钟英中学学生就走上街头进行爱国演讲,反对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此后,爱国精神在钟英中学绵延传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钟英中学师生与南京市一万余名学生一道,走上街头请愿游行。当时,该校学生胡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这场爱国请愿的骨干之一。他担任请愿大队队长,带领同学们高呼口号、传递民声。1936年8月,南京学生界救国会(又称南京秘密学联)成立,钟英中学多名师生成为骨干,祁式潜、胡畏等学生以学联为阵地,开展抗日宣传,联络进步力量。

“从街头标语到万人请愿,再到领导秘密学联,钟英中学的师生们以实际行动证明,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火种已在校园土壤中生根发芽。”徐云飞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同年8月,战火逼近南京。为存续教育火种,钟英中学毅然踏上西迁办学的艰辛征程。学校首迁安徽歙县,同年11月由于战事加剧,再度南迁至湖南长沙。后来随着战线推移,学校又分迁至贵州与广西等地。

“尽管教舍简陋、物资匮乏,师生们仍以惊人毅力坚持教学。”钟英中学党委副书记沈永进说,这段跨越山河的办学之路,不仅是钟英中学的壮举,更是战时中国教育“文化西迁”的缩影。“战火虽摧垮校舍,却从未摧垮教育者的风骨。这支穿梭于炮火中的教师队伍,为学校战后回迁保存了宝贵的文化火种。”

在山河破碎的抗战岁月中,部分留守的钟英中学学生以炽热的爱国情怀投身抗日救亡浪潮。他们以文艺为武器,通过创作传播抗日思想。1944年5月,由钟英中学学生黄翔鹏、程极明等人组织的洪流社和切磋社合并改组为洪流剧团,剧团骨干秘密宣传新四军的抗日活动以及解放区的民主建设,以艺术形式激发民众抗战决心。

日本宣布投降后,“洪流剧团”成员连夜刻印上万份《朱德总司令命令冈村宁次投降》文书,在南京三山街、新街口等地张贴,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抗战时期,学校还有许多学子毅然投笔从戎,毕业后直接奔赴抗日战场,以血肉之躯诠释‘救亡图存’的誓言。”沈永进说,钟英中学的抗战历程正是“勤朴诚毅”校训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钟英中学依托百年教育传统,积极构建“英才少年”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主题活动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学科融合与课程育人相促进的多元路径,将党史学习教育、校史校情学习教育融合,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学校围绕“四史”学习主题,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晨会。学生通过讲述红色校友故事、诵读红色经典、举办红色文艺展演等形式,沉浸式感悟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在2024年钟英中学建校120周年暨朱瑞将军毕业100周年之际,学校排演以青年朱瑞为主角的话剧,生动再现英雄成长历程,引导广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在实践育人方面,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师生先后走访南京夫子庙明远楼、原同人自励会旧址中央商场、钟英中学旧址南捕厅以及南京安徽公学旧址(行知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清明节期间,学校还组织全体学生赴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学生在实境中感受历史脉搏、汲取奋进力量。”沈永进说。

如今,在校址北部的曾公祠牌楼前,一批批团员青年庄严宣誓。铿锵誓言激荡历史回响,彰显钟英学子赓续传统、矢志报国的决心。“未来,钟英中学将在思政育人方面继续加强系统设计与实践创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徐云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