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淮安市新安小学:让“新旅”传统照亮成长路
■本报记者 许妍 通讯员 姚建峰
走进位于淮安市新安小学校园内的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展陈的文物和照片已被岁月浸染,定格着90年前“一群小好汉,风云五万里”的壮阔足迹。“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安小学的学子们背负行囊,毅然踏上宣传抗日救亡的漫漫征途。”新安小学党委书记张大冬告诉记者。17载风云,5万里征程,一群平均年龄不足16岁的少年以文艺为武器,在战火中谱写出动人的抗战壮歌。
1929年6月,陶行知先生委派南京晓庄学校3名学生,中共地下党员李友梅、蓝九盛、吴辅仁到淮安筹建学校。他们在河下古镇创办了苏北首所乡村小学——淮安市新安小学。这所由陶行知亲任校长的学校与众不同,孩子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参与劳动。
1933年,在第二任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该校7名学生组成儿童旅行团,决心到民族解放斗争的风浪中经受历练。在上海,他们走访棚户区,目睹工人的贫困生活;与报童一起上街卖报,怒视租界巡捕的耀武扬威……在实践中,孩子们对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有了切身感悟,此次旅行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以‘旅行团’名义,组织少年儿童到各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经研究,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决定帮助新安小学组建少儿文艺团体——新安旅行团。1935年10月,15个平均年龄不到16岁的贫苦青少年和儿童,带着一台电影放映机、几部抗日影片和几十张救亡歌曲唱片,高举三角团旗,踏上宣传抗日的征程。
新安旅行团不仅是宣传队,更是战斗队。在上海,他们接受文艺培训,冼星海、吕骥等艺术家亲自指导他们唱歌、演戏;在绥远前线,他们冒着炮火慰问抗日将士;在武汉,周恩来亲切接见旅行团,称赞他们“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在桂林,他们在七星岩的洞壁上写下“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在昏暗的岩洞里,他们教逃难的孩子认字,教群众读报、唱歌……
1941年,新安旅行团转移到苏北敌后根据地,并建立新安旅行团苏北分团。1942年,遵照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领导同志指示,盐阜区党委派出工作队到阜宁、盐城、淮安等地组织儿童团,开办儿童干部训练班,并开展“小先生”扫除文盲活动。截至1945年3月,18万儿童在新安旅行团的组织下加入抗日儿童团,用小小的身躯传递抗战信念。1946年5月20日,新安旅行团收到毛泽东的复信,毛主席勉励他们:“努力工作,继续前进,争取民主中国的胜利”。
1952年,完成历史使命的新安旅行团结束活动。17年间,团员们的足迹遍及22个省、市、区,行程5万余里。这场轰动全国的“旅行”记录并诠释了“以少年之身担国之责”的初心,在中国青少年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929年创校至今,新安小学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如今,“新旅”光荣传统仍在校园焕发时代光彩。“新安旅行团的育人经验一直是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张大冬说。漫步校园,“新旅”红色文化的气息无处不在:行知楼、达之楼、肖峰美术室、王山实验室,处处都镌刻着“新旅”的印记。
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由学生组成的“小好汉讲解团”团员们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传递着历史的回响。“想成为讲解员,必须深入了解新旅历史,还要对馆内诸多展品背后的故事一清二楚。”该校学生贾宸羽告诉记者,从获得“小好汉讲解员”聘书至今,她圆满完成了多场讲解任务。
“新安小学每年都要选拔几十名‘小好汉讲解员’,让学生在红色资源实境体验中补足‘精神之钙’。”新安小学校长顾军然说,少先队员们正是在学习新旅历史过程中感受深刻,才萌生了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想法。2021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用身边的红色“活”资源感染和滋养学生,是新安小学开展思政教育的显著特色。该校打造“实境课堂”“体验课堂”“实践课堂”,积极构建“敢为小先生、能做小主人、争当小好汉”的“三小”育人体系,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小先生制’的核心就是学生互教互学,即知即传。”新安小学副校长圣丙飞说。基于“小先生制”,该校进一步推出“伙伴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学会合作、积极表达。
此外,该校以“文明小主人”“智慧小主人”“健康小主人”“快乐小主人”“勤劳小主人”为主题,创制“德智体美劳”5个系列、300个德育微课程。“学校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主题活动、实践任务等模块化设计,让学生在参与中自然内化价值观。”该校副校长王正祥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新安旅行团成立90周年。“未来,我们将继续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凝聚奋进力量,为孩子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创造条件,真正培养出拥有‘四个自信’的新时代好少年。”张大冬说。
图为淮安市新安小学学生编排音乐短剧《一群小好汉,风云五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