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泽生命,墨卷启智心灵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书香润泽生命,墨卷启智心灵

■江西省横峰县第三中学 黄智萍

图为作者工作照片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阅读是不断提升自我、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自参加新教育校长先读会以来,我亲历了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蜕变,更见证了阅读从个体成长的养分转化为校园文化的底色,绽放出群体阅读觉醒新芽的全过程。阅读,让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阅读之路:

理念升华,润物无声

参与新教育校长读书活动之初,阅读于我仅是行政任务清单中的一项指标。彼时正逢教育治理攻坚年,校园餐整治、安全督导等工作千头万绪,每周的读书打卡任务在忙碌中显得尤为紧迫。为兼顾工作与阅读,我尝试将书籍植入生活缝隙:床头常备随手可翻的读本,出差培训时行李箱里总躺着待启封的新书,高铁疾驰的窗边、机舱密闭的空间,都成了我与文字对话的道场。

起初为完成任务而翻动的书页,却在日积月累中悄然重塑着我的生活节律。一天深夜,当我合上《叩问课堂》,惊觉自己早已不再关注打卡进度时,才恍然领悟书中“原创有限,迁移无限”的真义——教育者的价值不在于复刻知识,而在于唤醒学生如溪流汇海般的思维迁移力。这场从“任务枷锁”到“教育呼吸”的破茧之旅,让我触摸到专业成长的本质:行政考核只是起点,真正的觉醒始于将书籍化为血脉中的养分。如今书卷已非应付检查的工具,而是照见教育初心的明镜,更是重塑教育生命的刻刀。

阅读收获:

启智臻善,个人成长

2024年,23本书籍构筑起我的认知阶梯。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等著作深化了我对教育的理解:从“知识搬运”转向“生命浸润”。在实践中,我以书香校园建设为基,设立师生共读角,用阅读积分制弱化标准化考核,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论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启示我以“非权力影响力”治校——开放校长办公室、陪学生晨读,让管理从指令变为默契。

跨学科阅读催生治校新智慧。心理学助我识别教师职业倦怠;哲学思辨让我在课改争议中明晰教育本质;《非暴力沟通》的“观察—感受—需求”模型可以将家校冲突现场转化为凝聚共识的平台;《教育:创造无限可能》则让校园餐整治行动蜕变为食育课堂。

书籍更是重塑教育者生命质地的刻刀。夜读《沉思录》,我悟透“教育的快与慢”,不再焦虑短期成绩;《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智慧,助我在检查评比中守护办学节奏。当校园矛盾化解率提升40%时,没人知道这背后是《化解冲突的艺术》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思想糅合——现代工具叠加传统“德治”,方显阅读的迁移之力。

真正的阅读不是确认已知,而是向着教育密林深处勇敢拓荒。拾级而上,我看见星光更璀璨处,正藏着教育者的下一场破茧。

阅读引领:

个体自觉引领群体觉醒

令我深感欣慰的是,个体的阅读实践逐渐演变为群体的文化觉醒。通过设立“分灯读书会”、推行“每日阅读30分钟”校园公约、创建开放式读书角等举措,阅读的星火在校园内外形成燎原之势。青年教师开始将《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等专业书籍融入教研讨论,课堂设计从经验驱动转向理论支撑;学生们自发组织“经典共读沙龙”,在《红楼梦》品鉴会上展现的文本解读能力,让教师们惊叹;外聘教师则通过共读活动深度理解学校文化,通过灵活使用AI技术,赋能高中课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课堂上碰撞生辉。

这种转变印证了阅读的三重教育价值:对教师而言,它是突破专业瓶颈的脚手架;对学生而言,它是重构学习方式的密钥;对教育生态而言,它是弥合群体内外隔阂的溶剂。当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同比下降21%、图书馆借阅量增长63%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行为习惯的改变,更是一所学校精神气质的蜕变——在这里,书香已成为比任何行政指令都更具穿透力的成长催化剂。

阅读生态:

阅读重塑校园文化基因

在校园里,书籍正悄然改变着每个人的状态。

我们在走廊转角布置了流动书屋,大家可以自行捐赠或者借阅图书;教室后的“成长树”挂满学生的读书笔记,每天清晨,教学楼会响起15分钟经典诵读声,那是同学们在香樟树下的琅琅读书声。两年来,教师们的书架上平均多了12本遍布勾画批注的书籍,学生们自发组织的读书会覆盖了80%以上的班级,家长学生捐赠的数千册旧书在漂流活动中找到了新主人……这不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青春与文学的化学反应。校刊《春柳》创办6年来,师生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正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建设书香校园的征程中,我们已构建起“三维阅读共同体”:校级领导层建立“教育思想读书会”,每月共读教育经典;教师群体形成“学科阅读工作坊”,将专业阅读融入教研体系;学生层面打造“经典诵读工程”,让书香浸润成长之路。这种立体化的阅读生态,正在催生令人欣喜的“化学反应”。教研会上闪现教育名著的智慧火花,师生对话中流淌经典作品的哲思清泉。

每日清晨的书房时光,是我与教育先贤对话的精神之旅。从《论语》的教化智慧到杜威的教育哲学,从佐藤学的课堂革命到朱永新的未来学校,这些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正在重塑教育基因。我始终认为,校长的书单就是学校的文化坐标,校长的阅读深度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高度,校长的阅读姿态就是最生动的办学宣言。

“一所不推进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成为优质学校,一名不重视读书的校长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校长。”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不断探索教育的真谛。我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引领阅读革命:筹建“教育思想博物馆”,让经典著作成为触手可及的精神灯塔;设立“阅读奖学金”,激励师生攀登书山;创办“教育思想峰会”,构建思想碰撞的学术磁场。那些在书香中沉淀的智慧,必将在年轻生命里绽放出最绚丽的教育之花,这正是教育工作者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