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学生的“石画石说”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我与学生的“石画石说”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新区实验小学 牛泓苏

朱永新教授曾说:“首先,教育应该是幸福的,应该让师生和父母都能够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智慧的挑战和成长的快乐,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尊严与教学的乐趣。”以汉画像石为切入点,在穿越古今的课程探索之旅中,我认真践行新教育实验倡导的理念,努力和学生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听”石记:舌尖上的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是刻画于汉代墓葬棺椁、祠堂四壁以及建筑构石上的画像。画面中的内容涉及劳动、娱乐、神话、生活等方面,也关乎政治、经济、典章、制度、风俗人情等。汉画像石不但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我与汉画像石的课程故事,应当从一节美术课说起。2017年,我曾听过一节“舌尖上的汉画像石”公开课,这节课将汉画像石文化和徐州的饮食文化结合起来,学生不仅品尝了特色美食,还了解了传统文化。学生在洋溢着幸福的课堂中收获知识,这不就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吗?

回到学校,我依葫芦画瓢复制了这节汉画像石拓印课,孩子们也顺利地用烙馍完成了汉画像石的模仿制作。课后,我问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这一问,却把孩子们问得措手不及,嘴边的“拓片”卷馓子顿时不香了。课后我反思自己,虽然复制了这节课,但教学内容有宽度却没有厚度,失去了这节课该有的意义。这次失败的课程让我思考:如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既体验快乐也收获新知呢?我决定走出课堂、扎根地方,从本土文化中汲取新的养分。

“辨”石记:剪刀下的汉画像石

时光弹指而过,我与汉画像石课程有了再次接触的机会。一天,我接到“领航杯”徐州市信息化教学优质课大赛的通知,课题为《剪纸》。我希望自己的选题能具有温度和厚度,同时体现出悠久的传统文化。于是,我将课堂主题定为“汉画像石中的马”。

课前,我查阅文献资料,大量搜集素材,多次前往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寻找汉画像石中马的素材,了解汉画像石中马的形象特征与代表精神。课前,我禁不住担心:“孩子们能通过图片对比发现这些马的形象特点吗?”比赛当天,学生们都顺利剪出了一匹“身体浑圆、四肢瘦劲”的汉画像石马。在作业展示环节,我用AR技术将孩子们的剪纸作品变成一匹匹会动的小马,在汉画像石展板中栩栩如生地来回奔跑。

经过这节精心准备的课,我以为孩子们对汉画像石一定有了深入的认识。课后,班里的“小问号”思源问我:“汉画像石为什么只记录马这一种内容?”我又询问了一些学生,发现他们对汉画像石的了解仅限于我在课上讲的内容。课堂上、书本中的内容,远远不够填饱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第一次与汉画像石的相遇,让我感受到,我需要走出课堂;第二次与汉画像石的相遇,让我感受到,孩子们也需要走出课堂。

“阅”石记:欣赏“刻在石头上的史诗”

朱永新教授提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拓展生命的长宽高。学习了《剪纸》这一课,孩子对汉画像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决定趁着寒假时间,带着学生一起走出校园,聆听窗外的“石画石说”。

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里,孩子们欣赏《羽人驭龙图》,学习《孔子见老子》讲述的故事,弄清《车马出行图》是汉画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通过“阅”石记课程,我和孩子们了解到:汉朝是一个民族自信力强劲的时代,汉画艺术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表现力,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灵魂,向后世展现了朝气蓬勃、海纳百川的大汉精神。

“忆”石记:描画“我心中的汉画像石”

“阅”石记课程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们“文化理解”的素养,还激发了他们“创意实践”的热情。回到校园里,我们又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忆”石记课程,开启“深入了解汉画像石的艺术与历史价值,感受家乡文化魅力”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两个符合学生审美感知特点的驱动性问题:为什么汉画像石被称作“刻在石头上的史诗”?你心中的汉画像石是什么样的?

在汉画像石艺术馆参观研学时,孩子们仔细观察汉画像石记录的主题和内容,在探寻中感受“刻在石头上的史诗”的魅力,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孩子们在领略两汉文化气韵的同时完成手抄报制作,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与古人进行了对话。

参观结束后,我让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幅汉画像石作品,并用拓印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拓印过程中,孩子们打破单色拓印的传统,用蜡笔在吹塑板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孩子们的笔下有身着彩色汉服的少女,有人物众多的《夜宴奏乐图》,还有形象生动的《大禹治水图》等。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探究,不仅增加了研学的趣味性,也提高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延”石记:走进“我从汉朝来”系列

儿童美育不在于教,而在于浸润。新教育的美育课程要求我们走出固有的教育场所,不断获取新的教育资源,探索符合学生审美感知发展的教育内容,达成“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的新课标理念。

汉画像石课程结束了,但我们的汉朝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始。以汉画像石课程为起点,我们开发了“我从汉朝来”系列课程,以及“墓木已拱”楚王陵研学计划、智“俑”双全的汉兵马俑研学计划、“千秋古彭”徐州博物馆研学计划等,让孩子们走出课堂,丰富感知,触摸历史。我们听“汉代三绝”,仙凡之间,大象其生;听云龙山水,青山隐隐水迢迢;听翟家大院,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在聆听窗外声音中,我们一起体验、探索,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