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雨”你共成长
■江苏省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 蔡谨丞
图为孩子们在过滤雨水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朱永新教授也提倡要通过“观察自然和体验自然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我们以此为宗旨,带领孩子们在观察中增进对世界的认识,收获成长的快乐。
春日,天空中密密匝匝的细雨飘落至整个幼儿园。园里湿漉漉的,屋檐滴落的水珠在青石板上绽开银色的花。孩子们趴在窗台上数雨滴的模样,成了这场奇妙探索的序章。从发现下雨的那一刻起,一场充满童趣的“雨”之学习,便如涟漪般在游戏中自然扩散开来。
孩子们蹲在走廊上,看着雨帘编织的朦胧世界。“滴答滴答,下雨啦,下雨啦!”这声童语瞬间激起千层浪,大家想起了故事书《小水滴的旅行》:“小水滴点点在荷叶上滑呀滑,和露珠们撞了个满怀”“点点和小鱼们捉迷藏,躲在水草后,笑声在水面荡起圈圈涟漪”……这些藏在文字里的雨,时而温柔,时而欢腾,点亮了孩子们的眼睛。
“要是我们幼儿园也能变成故事里的样子就好啦!”不知是谁发出了感叹,我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笑着接过话头:“那不如我们一起让幼儿园‘住’进画里吧!你们想让小雨滴在我们幼儿园的哪些地方玩耍呢?”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可以在海盗船上滑滑梯”“可以在花瓣上跳舞”……美工区热闹起来,孩子们抓起排笔,蘸上蓝白颜料,复刻着记忆里的雨景。滑梯上跳跃的雨点变成欢快的音符,花坛里沾雨的花瓣被拓印成梦幻的粉紫色。有个孩子突然大声喊:“我要把‘白雨跳珠’画成会动的!”原来,他们早已把读过的诗句悄悄揉进了创作的灵感中。
当一幅幅《雨中泰幼图》挂满展示墙时,孩子们围着作品又蹦又跳。不知谁起了个头,教室里突然响起孩子们自编的《小雨歌》:“滴答滴答小雨点,亲亲小花转圈圈……”欢快的节奏像是会传染,大家拍着手、跺着脚,把雨声谱成了最动听的旋律。有人捡起彩绸当作雨丝挥舞,有人用小棒“雨鼓”敲出节奏,歌声里满是对雨的奇思妙想。
歌声还未停歇,小舞台上的彩虹伞已经撑起一片“雨幕”。孩子们笑着钻进伞下,模仿雨滴落下的样子:踮脚旋转是毛毛细雨,蹦跳拍手成了倾盆暴雨。有人突发奇想趴在地上,用扭动的身体表现顺着屋檐滑落的雨线。这场即兴舞蹈里,每个动作都藏着他们观察到的雨的秘密,连空气都变得湿漉漉、活泼泼的。
突然,恩汐停下动作,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小声嘀咕:“我们学了这么多雨的样子,可云朵里的雨滴为什么总也落不完呢?”这一问,让原本热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大家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猜测着:“云朵是不是有个魔法口袋?”“小雨滴会自己长出来吗?”一场新的探索又在好奇中悄然萌芽……
这时,我笑着提议:“这些问题太有意思啦!老师请你们当一回‘小侦探’,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绘本、查资料,找找答案。明天咱们带着‘侦探成果’回来,一起做实验揭开谜底,怎么样?”
第二天,小“侦探”们带着收集的资料来到教室。“现在是实验大揭秘时间!”我举起两个透明烧杯,一个装热水,另一个倒扣其上,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的天空。”孩子们围拢过来,目不转睛地看着。当我把冰块放在烧杯上方,烧杯内侧很快出现水珠。“快看!雨滴在往下掉!”孩子们惊呼着。我解释道:“太阳把地面的水变成水汽升空,遇冷形成云,水滴太重就会落下成雨,地面的水又蒸发回去,这就是水循环!”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雨就是这样形成的。
接下来,孩子们分组搭建“天气系统”,观察雨滴的形成。“原来不是云朵里的雨滴落不完,是水在不停地旅行呀!”恩汐恍然大悟,“小水滴抱成团才会变成雨!”孩子们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迫切想知道更多“雨的魔法”。
孩子们问我:“土地干得庄稼都快渴死了怎么办?”我打开“云博士”智能教学系统,它挥动魔法棒,展示云层动画:“科学家们会驾驶飞机播撒干冰,就像给小水滴发‘黏合剂’,能让它们快速抱团变雨!”
语芯突然眼睛一亮:“马拉松比赛前,是不是也是用这个魔法把雨赶走的?”“完全正确!”“云博士”竖起大拇指,“这叫‘人工消雨’,就像给云朵安排行程表。科学家会提前计算好时间,让雨水在比赛开始前就下完,这样运动员就能在干爽的跑道上尽情奔跑啦!”清波激动得跳起来:“我以后也要当这样的超级魔法师!”在孩子们的惊叹声中,一颗颗探索科学的种子悄悄种下了。
窗外雨滴还在落下,孩子们的眼神里多了一份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孩子们化身“天气小侦探”,欢呼着抓起滴管、举着水杯冲进雨幕,却只接到了浅浅的一层水。“这样接雨太慢啦!”孩子们望着水珠发愁。
“怎么才能更好地接住雨的礼物?”恰逢周末有雨,孩子们与父母一起将废弃油桶、塑料瓶改造成收雨器。周一的幼儿园变成了创意工坊:PVC水管弯成螺旋水渠挂在栏杆上;镂空的陀螺倒扣在屋檐下;剪去瓶身的饮料瓶变身敞口漏斗……可现实却泼来冷水——风雨吹散了歪斜的容器,破裂的瓶口只留下零星水渍。科学区里,孩子们反复试验如何让收雨器“站”稳脚跟,有人发现黑色自锁扎带比麻绳更牢固,有人把陀螺底部垫上橡胶片,还有人将漏斗藏进屋檐内侧避风。当夜雨再次降临,晨光中的收雨器盛满“战利品”——这次真的接满雨水啦!
面对容器里混着花瓣和枯叶的雨水,孩子们又犯了难:“怎么让雨水变干净?”科学区播放的过滤视频成了孩子们的魔法指南,纱布、海绵、鹅卵石在他们手中排列组合,粗石拦住枯枝,细沙吸附泥浆,最后一层纱布滤出了清透的水珠。
孩子们冲向种植园,用过滤后的雨水浇灌蔫头耷脑的莴苣苗;把绿萝搬进自然角,每天记录叶片的舒展轨迹;蹲在墙角,观察蜗牛爬过湿砖缝,争论蚯蚓松土留下的银色痕迹是什么。“原来雨水是大地的魔法药水!”孩子们画满雨滴的记录本上,有接雨器的设计图、雨水的过滤步骤,还贴着蜗牛壳的拓印和植物新芽的照片。
这场由雨滴引发的奇妙旅程,恰似充满童真的自然交响曲。孩子们诵读雨的诗篇,描画雨的灵动,在歌声与舞步里感受雨的韵律,在探索中揭开雨的科学密码。从仰望天空盼雨来,到亲手制作接雨器;从反复尝试净化雨水,到见证生命因雨焕发生机,每个环节都闪耀着自主探索的光芒。兴趣驱动自发的追寻,试错灌溉成长的智慧。在探索中,知识如春雨般悄然滋养着每一颗好奇的心,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自然、勇于探究的种子。
与雨共舞的日子,是童年馈赠的珍宝。当传统文化遇见科学实践,当游戏精神交融求知渴望,学习便化作惊喜的发现之旅。孩子们用稚嫩的双眼观察世界,用灵巧的双手探索世界,更在点点滴滴的尝试中与自然建立起最纯真的联结。这些雨的故事,终将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星光,照亮未来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