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守百年教育初心,展圆融创新之道
■蒋玉红
千年姑苏,百年学府,慕家花园。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的七棵古银杏依然根系深扎、枝丫向云。自1889年英华学堂的钟声悠然响起,这所百年名校便与姑苏文化血脉相连,每圈年轮里都镌刻着教育理想与文化传承的印记。136载风雨兼程,历经时代变迁,第十六中学校沉淀出独有的气度与智慧——始终坚守百年教育初心,秉持圆融创新之道,铺就人才成长通途。
传承百年精神
塑成长品质
十六中的校园,是一首韵味悠长的诗,精致典雅,气韵流转。英华楼古朴隽永,毕园明丽清朗;书院里竹影透窗,似飞珠溅玉;古枣树下铜钟静守岁月,一花一草一叶,一檐一瓦,皆浸润着百年历史的文化芳泽,将英华精神悄然流转于代代英华人。
当你在明珠亭遇见凝神读书的学子,或是在英华楼望见悉心辅导的教师,恍惚间,那些鲜活的笑颜便与代代师生的身影重叠起来。这里有同心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承洞与潘承彪,有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有开创武侠小说先河的顾明道,有国际象棋大师徐俊……无数敦厚好学、志向高远的学子从这里出发,无数严谨治学、倾心育人的教师在此扎根。他们满怀真诚、热情、责任与使命,共同守护着这片优质教育的沃土。
从英华学堂到第二初级中学,再到如今的苏州十六中,岁月串联起一条精神长链,血脉相连。“信、实、爱、敬”,英华百年的精神气质早已融入每一代十六中人的骨血,在血脉中汩汩流淌,生生不息。
汇合一流师资
聚成长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十六中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正是这支业精于勤、行稳致远的优秀教师团队,托举起学校高品质办学与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进入新时代,学校勇立潮头,以更高标准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续写育人新篇。
目前,学校拥有姑苏区名师工作室矩阵,以特级教师蒋玉红、徐颖为引领,整合多条线、多板块师资力量,深度挖掘优质教育资源,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注入强劲动能。英华课程、有效教学、家校共建、信息技术融合、校园艺术、教师阅读六大项目名师工作室协同推进,成员不分学科、不论专业、跨越年龄,形成了教学相长、互通有无的良好生态。每位成员既是学习者也是贡献者,在共探学科知识新呈现形式、新传播路径、新教学模式及师生家长互动新样态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学校通过共建共享资源库、多途径辐射区域教师,教师们在专业成长中获得职业幸福感,更激发起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内驱力,推动学校教学与科研氛围持续升温。
近5年,学校教研成果丰硕:省市级教研项目达20余项,20余人次获评苏州市、区学科带头人,25位教师荣获省市级赛课一等奖,更获评“苏州市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正是这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以专业与热忱培育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牵引着孩子们向着更高处拔节生长。
融通名优课资 筑成长格局
跨越了3个世纪的十六中,在时代的发展中铸就“勇创新、高格局”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英华课程体系日趋成熟。校外,有大学教授、骨干教师进课堂的“向下延伸”,尊重学生基础,实现小初融通;有“苏城寻芳”走读研学课程引领学生探访苏州园林、名宅古镇,树文化自信,育家国情怀,实现社会与学校资源的融通。校内,有人文素养、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等学科拓展与兴趣课程,实现多元素养融通;有英华培优项目的“向上延伸”,拓宽学生视野,实现初高融通。高阶多元、立体、广阔的英华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孩子获得了更开阔的眼界,更高阶的思维,更丰富的知识能力储备,更深厚的文理核心素养。
课程基地建设更是十六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学、物理、语文、英语、国象、劳动、校园马拉松这7个课程基地丰富多元,在融会贯通、开拓创新的学习研究氛围中,每个课程基地都有卓有成效的建设成果。如十六亲子“小小马”项目,获2023年苏州市姑苏区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综评首创奖,并入选蔡崇信公益基金会的资助项目,成为十六中乃至苏州教育的响亮品牌。
生活在这所百年老校的师生,是幸福的。无论校园文化、学习生活方式,还是师生关系、教师专业素养等,十六中各项教育指数均名列全市前茅。面向未来,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将继续坚守育人初心,深挖百年底蕴,赋能苏城教育永续发展,以不可替代的百年力量,书写教育新篇章!
(作者系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原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