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在姑苏文脉中培育“诚朴仁勇”的时代新人
■金国明
在姑苏古城的粉墙黛瓦间,苏州市振华中学校历经百年风雨洗礼,从1906年王谢长达女士创办的振华女子两等小学,到如今“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学校始终以“诚朴仁勇”为精神底色,在传承与创新中锚定了姑苏区百年老校的文化坐标。其发展脉络不仅镌刻着姑苏教育的时代变迁,更凝结着江南文化滋养下的育人智慧,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活范本。
溯百年文脉:从“女子教育先驱”到“文化传承高地”
振华中学的文化根系深植于姑苏的历史沃土。建校之初,王谢长达女士以“振兴中华”为宏愿,冲破封建桎梏创办女子学校,开创了江南近代女子教育的先河。1918年,学成归国的王季玉校长引入“进德修业,面向社会”的现代教育理念,广邀蔡元培、章太炎、竺可桢等名家担任校董,奠定了“学术立校”的根基。抗战时期,学校辗转苏州东山、上海租界等地坚持办学,王季玉校长拒领“良民证”、全力保护校产的壮举,铸就了“爱国护校”的精神丰碑。
百年间,振华中学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进入21世纪,依托“省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省初中物理学科发展示范中心”“省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初中数学课程基地”等平台,学校持续深耕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从振华女校到振华中学,校名更迭从未改变“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传承使命。这段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办学史,正是姑苏百年老校“以文化人”的生动写照。
立精神坐标:“诚朴仁勇”
校训的百年诠释
校训“诚朴仁勇”是振华文化的核心标识。“诚”是忠诚、诚信、真诚,恰如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诲;“朴”是朴素、朴实、淳朴,体现在王季玉校长“布衣素裳治校”的质朴作风里;“仁”乃仁爱、仁德、仁义,振华校友费孝通“志在富民”的家国情怀、何泽慧“科学报国”的赤子之心皆源于此;“勇”是勇气、勇敢、勇略,从抗战时期的教育坚守到新时代的科创探索,始终彰显着敢为人先的魄力。
为让校训精神可触可感,学校构建了“三维浸润”体系:一是空间浸润,以竺可桢、李政道等校史名人命名的“可桢楼”“政道楼”等教学楼,“相云峰”“校史墙”等文化景观,让校园成为流动的校史博物馆;二是课程浸润,开发《诚朴仁勇》校本教材,将校训融入“苏式工艺”“红色研学”等特色课程;三是活动浸润,举办“校训精神月”,评选“仁勇少年”,各班推选“诚信之星”“淳朴之星”“仁爱之星”“勇毅之星”等班级榜样,学生通过演绎校史剧《王谢长达的故事》,在角色扮演中深切体悟先辈精神,将校训内化为行为准则。2023年,学校“本色课程:涵育校训精神的品格提升实践”项目获评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优秀项目,为百年老校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鲜活样本。
育文化根系:从“姑苏文化”
到“科创生态”的课程创生
振华的文化传承始终与课程改革深度融合,形成“扎根传统、赋能创新”的育人模式。基于这一模式,学校以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为抓手,构建起姑苏文化、科技创新与红色基因三大课程群。
姑苏文化课程群依托毗邻苏州古城墙、古典园林的地理优势,开发“苏作工艺”课程体系,开设苏绣、核雕、澄泥石刻等12门课程,其中学生作品《苏扇中的园林意境》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学校举办“姑苏文化节”,通过昆曲进校园、评弹社团展演等活动,让学生在非遗体验中厚植文化自信。2022年,“苏作工艺”课程基地获市级视导“优秀”等级。
科技创新课程群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构建“AI+创客”教育生态,建成人工智能实验室、数学创新实验基地等科创空间,开发《编程刺绣》《数化融合》等跨学科课程。2023年,学生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3项,“振华科创少年”团队荣获“姑苏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校还承担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小初衔接实践研究”,与姑苏区小学共建贯通式培养体系。
红色基因课程群依托校史中的红色资源,将本土红色历史与校本特色深度融合。在“苏州红色记忆”研学课程中,师生探访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乐益女中、苏州革命博物馆、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过“老党员讲校史”“红色诗歌朗诵”等活动,将王谢长达、杨绛等校友的爱国事迹转化为鲜活教材。2024年,学校获评“苏州市中小学校‘园丁先锋’党建文化品牌示范学校”。
百年振华,是姑苏文脉与现代教育同频共振的生动缩影。她以“诚朴仁勇”为精神内核,将百年精神积淀转化为育人活水;以课程改革为发展脉络,在姑苏文化的浸润、科创浪潮的激荡与红色基因的传承中,构建起立体多元的育人体系。从晚清女子教育的破冰者,到新时代文化育人的示范校,振华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在守护姑苏文脉与培育时代新人的双重使命中,续写着百年老校的精神传奇。如今,这座浸润着姑苏风雅的学府,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诚朴仁勇”的校训精神在时代沃土上生生不息,持续为姑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系苏州市振华中学校教科室主任,苏州市语文教学研究组组长,苏州市姑苏区语文兼职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