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百年校史与当代教育的融合与创新
■祁梦婧
在姑苏古城核心腹地——阊门之内,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校宛如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历经百年风雨,始终以“宁朴勿华”为精神底色,在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中彰显着姑苏教育的独特魅力。
溯源:
百年校史中的文化基因解码
1913年,苏州钱庄同仁筹资创办钱业小学,首任校长钱冠瀛将“宁朴勿华”定为校训,既承接中国传统士大夫“质朴尚诚”的价值追求,又契合近代苏州商业文明“以信立市”的精神内核。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合并,尽管校名屡经更迭,“宁朴勿华”的校训精神却一以贯之,成为时代变迁中的坚守印记。
百年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庆国、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铠等杰出校友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宁朴勿华”校训在人才培养中的深远影响。而这种“质朴为本,育人铸魂”的教育哲学贯穿学校发展始终,使其成为姑苏区百年老校“以文化人”的典范。
传承:
校训精神的当代诠释与体系建构
依托“三维度”的文化建构路径,百年校训焕发新生机。
精神内核的凝练。以“宁朴勿华”为原点,延伸出“立而必达”的校风、“导而弗牵”的教风与“疑而生成”的学风,构建起可感知、可践行的精神谱系,将抽象的校训转化为具体可操作、便于衡量的行为准则。
教育哲学的升华。提出“以人为本,以朴为根,摈弃浮躁,返璞归真”的文化主张,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理念,在“诚朴教育”框架下,确立“心灵纯净、言行质朴、好学乐智”的育人目标,让校训成为培育“现代姑苏儿童”的精神沃土。
管理文化的创新。秉持“去华存朴,尽享幸福”的理念,构建“诚朴、民主、和谐、服务”的校风,以“文化管理”模式将校训融入教师发展、课程建设等环节,形成“价值认同—行为自觉—文化自信”的良性循环。
创新:
校家社协同的文化传承实践
以财经素养教育为突破口,学校探索“校史文化+现代教育+社会资源”的创新路径,让百年文化基因在当代教育实践中扎根生长。
课程育人:从校史符号到育人体系。其一,开发特色课程:追溯“钱业”校史,研发“‘尚诚’财经素养教育”课程,以“尚诚币”为载体,通过“收入—支出—储蓄—投资”全流程体验,培养学生正确财富观。课程按学段分层设计,形成“认知—体验—实践”螺旋上升的体系。其二,创新学科渗透:将财经元素融入国家课程,如数学课堂渗透金融计算、语文课堂开展财经阅读、社会科学课程解读经济现象,实现“文化传承课程化”。其三,建构实践场域:与金融机构合作复原钱庄遗址,打造“趣味阅读廊”“财经知识廊”等沉浸式空间,让学生在场景体验中感受“诚信、公平、共赢”的契约文化。
校社联动:激活古城文化资源。“集集小镇”财经体验活动成为校社协同育人的标杆。在本地博物馆、银行等支持下,学校创设“商贸一条街”实践课堂:学生扮演店长、收银员等角色,家长参与摊位运营,社会力量提供专业指导。通过“价格制定—成本核算—风险应对”实战演练,学生在仿真的商业生态中领悟“信义通商”理念,形成“历史资源活态利用”的新范式。
家校协同:构建文化传承微生态。让家庭成为“第二课堂”:通过“家庭理财小管家”活动,引导孩子记录开支、参与购物,践行“质朴消费”;建立“劳动—报酬—储蓄”机制,让孩子通过家务赚取零花钱,体会劳动价值;家长则以理性消费、定期储蓄为示范,将“诚朴”理念融入家风。家校同频共振,推动校训精神从校园延伸至家庭生活。
启示:
百年老校的文化传承方法论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寻找支点。避免将校史“束之高阁”,而是通过课程开发、场景复原、活动设计等方式,让百年前的教育理念与当代育人需求同频共振,实现“古今对话”中的文化保鲜。
在学校与社会的联动中拓展场域。打破校园围墙,整合古城街区、博物馆、金融机构等资源,构建“大教育生态圈”,推动老校文化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
在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中激发动能。坚守“宁朴勿华”内核,以财经素养教育等创新实践赋予其时代内涵,在“守正创新”中适应教育现代化需求。
在苏州市姑苏区教育版图中,百年老校是“活着的教育史”。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校的实践探索证明,当百年校史基因与当代教育实践深度融合,当校家社形成传承共同体,老校便能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这种传承并非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基于文化根脉的创造性转化——唯有如此,姑苏的百年老校方能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灯塔”,续写“百年传奇”。
(作者系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校副校长,苏州市姑苏区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