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立校 创新致远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守正立校 创新致远

编者按

苏州市姑苏区位于苏州古城区域,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它同时也是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首个且唯一的专门保护区。教育是姑苏的名片,百年老校在这里随处可见,它们承载着姑苏教育的精神印记和文化基因,见证了城市的喜人变迁,推动了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本报本期在第三、四版推出“影响力学校”专版,以“百年老校的文化传承”为主题,邀请姑苏区6所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小学校,展示学校的发展脉络和办学理念,以及在传承治学精神、增强内生动力、强化文化担当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并约请专家进行点评,为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金一民

作为一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始终坚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的嘱托,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在心里传承好,始终以担当者、先行者和探索者的姿态,在保护、挖掘、运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砥砺前行。

坚守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泮池弦歌,书写800年文脉长卷。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的前身是长洲县学,办学渊源可追溯至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学校地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核心,毗邻繁华的观前商业中心,在喧嚣的闹市中始终如一地保持静谧的“文化绿洲”本色。800年间学宫泮池弦歌不绝,学校的地址、格局与风貌始终未变,一代代教育者坚守不渝,让百年文脉得以延续。

古殿丹青,潜心勾勒焕新蓝图。校园里,500多年的古殿巍峨矗立,18 棵百岁银杏枝繁叶茂,23 块古碑静静诉说着岁月变迁。这些古迹是学校文化的瑰宝,散发着厚重古朴的光芒。2020年,苏州市姑苏区政府投入专项基金对校园进行综合改造,学校以“文化保护”为第一原则,确保妥善留存古迹生态。校门正中是文徵明所书的“长洲县学”,侧墙镌刻校名,尽显肃穆大气;西区建筑改造为 “长元学斋”,形成 “大成殿—平江书院—长元学斋”一体两翼的格局,让古城文化、江南文化、传统文化交融共生。古殿、古树、古碑构筑起核心文化符号的视觉体系,漫步其间,步步皆景,处处蕴意。

崇文尚教,“德润文光”育时代新人。文化传承的核心在人。历史上,长洲县学曾走出陆元文、韩菼、钱棨等9位科举状元,哲学家、史学家胡绳幼年亦在此求学。他们的学识、治学态度和学宫崇文尚教的风尚,成为学校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传承百年的校训“德润文光”,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和办学理念。学校还携手姑苏区文化部门举办“状元文化节”,邀请市民走进校园,在古殿银杏下感受千年文脉的魅力与现代教育的活力。

在现代课堂中传承古城文脉

学科浸润,知识课堂里融入文化基因。课堂是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传统文化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存在。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感悟诗词意境,在数学空间里体味智慧哲思,在美术创作中展现水墨神韵,在音乐教学中传唱吴音雅韵……各学科教学以独特的视角与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各门学科如同色彩斑斓的丝线,编织出文化传承的绚丽图谱,让每一位学子在浸润式教学中厚植文化底蕴,培育文化自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非遗新创”,少年手中延续千年技艺。校园里,评弹社团的琵琶声与昆曲社团的水袖翻飞相映成趣。作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让非遗从“遥不可及”变为“触手可及”。每周三下午,评弹名家袁小良及其弟子会在“江南传习中心”授艺,手把手教学生调试三弦、拿捏唱腔。刺绣社团的学生们发起“非遗新创”计划,用十字绣技法制作校园风景钥匙扣,将昆曲脸谱元素融入T恤设计,甚至用3D打印技术复刻古代玉器。每年5月的“古城文化节”成为全校的“非遗嘉年华”,三年来活动吸引超 5000人次参与,形成“学生传习—家庭参与—社会关注”的传承链条。

馆校合作,时空对话中重构文化认知。苏州被誉为“百馆之城”,学校打造“移动博物馆”课程,重塑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让丝绸博物馆的缂丝珍品、教育博物馆的科举文物“走进”校园。每月一次的“博物馆日”,学生们手持自制的“文物探秘手册”走进苏州博物馆。学校还与 12 家博物馆合作开发“一日馆长”等课程,让少年化身文物守护人,使缂丝珍品、科举文物等古老文物焕发出青春气息。

在运用古城文化资源中创新生长

“教为不教”,筑自主学习之基。叶圣陶先生是苏州的文化名人,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让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箴言在课堂上绽放新彩。学校锚定“自主学习者”培育目标,将“教为不教”理念转化为实践路径——重构儿童与知识、他人、自我的三重关系,搭建自主成长阶梯。实践、合作、反思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完成自我成长。

古城文脉,启项目学习之智。从校园到古街再到整座古城,学校构建沉浸式文化育人矩阵。依托“古城保护展示馆”,“古城保护”项目学习覆盖小学六个年级,形成“建筑、街巷、匠艺、民俗”四大课程群。以“苏州园林”项目化学习为例,学校围绕“文化、文学、科学、艺术、社会”五大素养目标,设计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悟古城文化,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项目实施以来,学生累计完成调研报告300余份,创作艺术作品500余件,20多个项目在省、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奖。

德润初心,铸关怀成长之魂。学校聚焦校训中“德润”二字,将“德润关怀”理念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在这里,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浸润式生活实践。学校经常强调,“教育不仅仅是课堂内知识的传授,更要承担社会责任”。针对放学时段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学校主动对接社会与家长,协调临时停车区域,制订人性化交通疏导方案,成功缓解校门口的拥堵情况,显著提升通行效率。此举措得到新华社等媒体的关注,受到广泛好评。此外,学校从书包减负、午餐优化、体质监测、视力保护等细微处着手,为学生构建起全方位的成长守护体系。

历经百年风雨后,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化作滋养生命的清泉,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总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