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深夜推门听课、雪域学案攻坚……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校长、扬州市朱自清中学党委书记赵涛——
让教育种子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扎根生花
■本报记者 王琼
2024年9月,当赵涛站在“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的领奖台上时,距离他挥别雪域高原已4年有余。然而西藏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师生们不曾忘记,这位曾跨越4000公里山河,用江苏教育智慧点亮高原课堂的“阿爸校长”。他用4年坚守,在这所坐落于世界屋脊的学校屡屡创下奇迹。
2016年7月,时任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0年更名为扬州市朱自清中学)副校长的赵涛,响应江苏省援藏号召,跨越4000公里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担任教研室主任。刚抵达海拔3650米的拉萨,高原便给了他残酷的“见面礼”,剧烈头痛伴着窒息般的胸闷,血压计显示着惊人的160/110。连续三天的鼻血浸透纸巾,夜里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每天多吸氧,总能扛过去!”面对同事的关切,赵涛的回答透着从容。办公室角落的氧气瓶见证了他的坚持——白天挂着氧气管埋头工作,深夜抱着氧气袋研究校情,时年38岁的扬州汉子用信念对抗着高原的严酷。这段“挂氧奋战”的日子,成为他援藏征途中的第一枚勋章。
彼时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作为全国首批“组团式”援藏学校,正面临发展瓶颈。赵涛白天深入课堂听课,夜间伏案研究校情,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江苏经验不能简单复制,必须找到融合之道。”赵涛的教研室灯火彻夜长明。
改革迫在眉睫,但如何让江苏经验落地生根?“援藏终有期,改革是第一步,关键是要为当地教育事业留些东西。”赵涛说。
赵涛充分利用“组团式”援藏的优势,大胆尝试。他开始系统引入江苏教育经验,创新实施“校长点课”制度,在不提前通知教师的情况下随机推门听课、现场精准评课,打破教学壁垒;开设“苏中讲坛”邀请江苏名师赴藏授课,4年累计培训当地教师2500多人次。最艰巨的任务是编写本土化导学案,赵涛带领团队驻扎学校,成功编写40多册各学科导学案,并举办5期“学案导学高效课堂”全市公开教研活动,开创了拉萨市系统性教研活动的先河。这些举措使当地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2018年援藏期满之际,一篇特殊的周记让赵涛红了眼眶。“阿爸,我一定会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将来报答父母和您!”学生白玛德庆的真情告白,道出了藏族学子的心声。来自日喀则的巴桑吉拉是赵涛的结对学生,他定期找她谈话,送去慰问金和生活用品,让离家求学的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在赵涛眼里,“很多孩子家庭困难,父母忙于生计,在他们最难的时候,我们这些老师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关爱,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尽管援藏任期已满,赵涛却毅然选择留下。2018年,他升任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副校长,肩负起全校最具挑战的管理重任——分管德育、团委、宿管中心、医务室及初中年级部。面对一所拥有近3000名住校生的全寄宿制学校,这些部门工作繁重复杂。看到部分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学习基础上的薄弱现状,赵涛深感肩头责任如山。他果断将江苏先进的学生管理经验与西藏本地特色相融合,又一次推进变革,通过梳理部门职责、明确分工、订立规章等措施,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同时选优配强班主任队伍,严格宿舍管理制度,狠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促其养成良好习惯。
自接手新职,赵涛便以身作则。他每天清晨六点半准时到校,深夜十一点巡视完学生宿舍确保学生就寝后才离开。由于住处离学校尚有一段距离,他必须凌晨五点就披星而起,子夜过后才能戴月归来。这份“朝五晚十二”的作息,成为他日复一日固定不变的日程。在赵涛和团队的努力下,拉萨江苏实验中学2019年中高考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成为拉萨老百姓心目中“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
2020年,完成4年援藏的赵涛回到扬州任朱自清中学党委书记,又将高原经验注入新校建设。他提出了“至诚有格创三品,赓续前行扬自清”的口号,力求创建“品质”学校,打造“品味”教师,培育“品格”学生。今年7月,赵涛被任命为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校长,同时继续兼任朱自清中学党委书记。他说,教育是和合共生、开放包容的,教育也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我愿意在基础教育这片沃土上,孜孜不倦,做有深度的课堂,做有温度的教学。”
赵涛的雪域情缘从未割断,2022年高考首日,他视频连线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教师蔡亚初,请她转告考生:“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从长江之滨到雅江之源,赵涛用4年坚守诠释了何为“教育援藏”:它不仅是学生成绩单上的数字跃升,更是用心灵唤醒心灵,用智慧启迪未来,让教育的种子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扎根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