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育智慧 争做行家里手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运用教育智慧 争做行家里手

——读李镇西《聆听教育大智慧》

■何召军

《聆听教育大智慧》

李镇西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聆听教育大智慧》一书,是李镇西博士工作站成立以来,受邀为该团队作报告的专家演讲合集。认真阅读并用心体悟书中专家学者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只觉收获颇丰。尤其教育理念、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等维度的探讨更显高屋建瓴,直指教育本质,点燃、唤醒一线教师,为教师们答疑解惑、指点迷津,注入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若能持续运用这些智慧,成长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便水到渠成。

完善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教育领域,学生的精神成长与人格塑造更需悉心呵护,面对新时代育人要求,教师更更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学细悟党的教育方针,精准把握新课改核心要义,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培根铸魂育人底色。

书中,于漪提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时代要求”,我们应更注重启迪学生思考,聚焦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其在思考中形成独立思想与精神灵魂,进而培育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杨东平强调“树立面向未来的教育理想,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我们应更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回归教育“树人”“育人”的本质,让教育真正成为社会文明与道德的灯塔、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源泉。黄全愈认为“搞教育就是写历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这与于漪老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的观点高度契合。

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更是育人的媒介。教师须具备课程意识,围绕学习主题开发多元资源——既包括整合跨学科资源,也涉及挖掘本地资源、利用师生自身资源等,以此服务教育教学。其中,聚焦教育主题的学科资源整合效果显著,能让学生感悟更深刻;而本地资源、师生资源的亲近感与熟悉度,则更易引发情感共鸣。

流沙河从专业视角解读汉字渊源,以实证论证中华文明因根基深厚而源远流长、生命力强劲,呼吁我们热爱汉字、传承弘扬中华文化;陈大伟聚焦教师课程育人的关键问题,指出开发、建设、实施课程并提供支持,是借助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路径,更是学校与教师的使命所在,亦是课程研究与改革的重要意义;夏昆在感知诗歌之美后,迅速将诗歌教学付诸实践,并联动美术、音乐等学科,推动诗词教育焕发新光彩。

教师首先要树立课程意识,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即培育学生知识、能力、品格等核心素养;然后要善用地方红色资源、非遗资源等特色素材;最后要充分借助数字技术资源,优化育人方式,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施教的主阵地,是育人的重要场域,更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新时代的课堂需契合时代需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权威主导,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参与者;课堂不再是冰冷生硬的知识灌输场,而是为学生成长赋能的舞台,它有温度、有温情,扎根生活、源于生活、通过生活,最终让学生的生活更美好;课堂教学的本质,已从单纯的知识传递升级为能力培养,尤其是思维能力的锻造与价值观的引领,最终指向学生私德、公德与大德的涵养。课比天大,上好每一堂课,既是教师最基本的师德体现,也是教学相长、精进业务的核心路径。

书中几位名家的课堂实录独具匠心,字里行间流淌着课堂的温度与人情味,既启迪智慧、引领人生,更让学生与听课教师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在润物无声中获得成长。吴正宪的《比的认识》课堂,浸润着“尊重、平等、自由、宽容、信任、和谐”的人文精神;华应龙的《我不是笨小孩》以“投石问路、先憋住不说、错着错着就对了”的理念,既引导学生思考,更以尊重与激励传递对每个孩子的珍视;王崧舟的《爸爸的花儿落了》通过沉浸式阅读指导,将课堂转化为审美的场域。

此外,两位专家对课堂的论述专业而深刻,令人耳目一新,他们不仅解答了“为何要进行新课改”“新课改该如何推进”等关键问题,更提供了清晰的实践方向。程红兵提出好课堂需经历“规范课堂、高效课堂、智慧课堂”三重进阶,并强调要打造有文化底蕴的智慧课堂,凸显课程意识;张华则通过梳理世界教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脉络,勾勒出研究性教学状态下理想课堂的模样。

唤醒教师发展

教育理念的落地、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提质,皆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而这些任务的推进过程,本身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过程。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使命,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更应对教育保持敬畏之心,以执着的教育定力坚守岗位,持续提升专业能力——既要精于教学、更要善于育人,既要管好课堂、又要带好班级,方能不负学生成长,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引路人。

吴盘生提出要深学笃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尤其要践行“人性、善良、高贵”三大精神内核;张文质强调“写作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倡导将写作化为自觉,其推动的教育随笔撰写,引领无数教师走上专业成长之路;蓝继红则指出,教书人本是读书人,可在阅读中为教寻路,为己觅方,为师铸魂。

三位名师从实践、阅读、写作三个维度,凝练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路径——这也正是诸多教育名家成长的共通轨迹,三者环环相扣。笔者正是这三大路径的受益者,也因此与三位大家心意相通。十余年来,我主动投身专业成长之路,以教育写作为主线,记录教育故事、梳理教学实践,反思教育现象;从阅读中汲取智慧、借鉴经验,紧跟课改步伐、落实课改精神;在实践中践行并完善先进教学与管理方法,不断优化教育实践。一路前行,发表文章180余篇,职业幸福感愈发充盈。

这些凝结着专家学者切身体悟的教育智慧,既是经验之谈,更是具象的实践指引。若能静心研读、沉浸其中,定能从中习得实用方法,助力理念升级与专业进阶;坚持实践下去,终将遇见教育的美妙,成长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