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火微光到系统推进的教育“长征”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从星火微光到系统推进的教育“长征”

——南京市六合区“流动学堂”探索纪实

■本报通讯员 吴思雅 张雪韵 胡苗苗

编者按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也是当下区域教育实践探索的关键领域。自2014年起,南京市六合区教育局以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为切口,通过机制创新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十多年来不断探索实践,构建了新时代协同育人区域样本。本期“初中教育”专版聚焦六合区“流动学堂”的实践之路,助力家校社各方协同,当好“教育合伙人”。

农户家中的“流动学堂”

教师志愿者周末进社区

假日公益课堂

学生、家长共同包饺子

周末,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上马社区里,传来孩子的琅琅书声和阵阵笑语,这是学生在“流动学堂”读书、游戏的场景,也是六合区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缩影。十多年来,六合区致力于打造“流动学堂”,建立42个流动站点,累计服务超8万人次,开发“红色研学”“非遗传承”等28门特色课程,积极建构政府统筹领导、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促使家校社三方“互联共生”,为孩子们搭建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

制度赋能滋养草根创新

2014年,“南京好人”、六合区金牛湖街道退休教师吴在刘在家中义务开设“家庭学堂”,走上了义务辅导乡村留守儿童之路;2021年,敏行者德育名师工作室开展“田埂穿梭行”活动,教师志愿者穿梭在乡村田埂上,服务乡村学生150余次;同年,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以“家风馆”为载体,开设“亲子共学”家风课堂……这些行动都始于教育中的真实困境。涵盖城乡接合部及多个乡镇的六合,农村学生占比超60%,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得到家长的学业指导,周末也缺乏有意义的活动安排。

六合区教育局始终关注着这些“自下而上”的行动,并逐步推动制度建设。2014年春天,六合区“流动学堂”以最朴素的姿态萌芽——志愿者老师们带着课本和耐心,把课堂“搬”进农家院落、村组活动室,最初只为解决留守儿童周末作业无人辅导的难题。“总书记提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强调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承担育人责任,这给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六合区教育局副局长孙刚说道。据六合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主任黄道林介绍,“流动学堂”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服务内容从单纯的作业辅导,逐渐向心理关怀、品格培养等更广阔的领域拓展:2022年,六合区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细化协同育人举措,让“流动学堂”的覆盖范围更广,服务更精准;2024年,《六合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行动指南(2025—2027年)》(以下简称《指南》)出台,“1+N+X”架构让协同育人更具生命力——17个部门组成的理事会统筹资源,博物馆、农场、医院等单位提供特色服务。

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流动”,本质上是一张家校社共同书写的教育答卷——课堂在流动中打破壁垒,教育在协同中凝聚合力,而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这场教育变革的见证者与创造者。

家校社协同共绘育人同心圆

清晨6点,南京市六合区新篁学校党员教师安宁已经发动了汽车。每周六这时,她都要驱车近20公里,从城区赶往乡村教学点。“刚开始确实觉得辛苦,但看到孩子们早早等在村口的身影,所有疲惫都烟消云散了。”安宁笑着说。方向盘上的磨损痕迹,记录着她多年来的风雨兼程。

新篁学校副校长夏德会介绍说:“20多位老师组成的志愿服务队,针对学生假期沉迷手机、作业堆积等问题,主动联合社区开调度会,制订了辅导计划。”他指着墙上的地图说:“目前已建立4个乡村服务点,实现了周边村落全覆盖。”新篁学校教师林卫兵负责的片区最远,他采用“家访+辅导”的模式,逐户核查学生情况。“有次下雨,我走到学生家时,发现她正站在门口等我,手里还攥着一把雨伞。”林卫兵眼眶微红,“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教育者的付出,也激发了家庭的积极参与,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民间力量。“流动学堂”阮郑站点筹建遇阻时,村民徐有银主动腾出两间正房作为教室。“看着老师们跑前跑后,我们做家长的也不能闲着。”如今,他和老伴不仅负责课间安全,还在院子里架起了秋千、搭起了跷跷板,供孩子们课间玩耍。

社区的力量在“流动学堂”中也不可或缺。六合区多个社区主动腾出闲置的活动室、文化站,为“流动学堂”提供固定场所。横梁街道上马村党总支书记双春玲介绍说,为积极支持“流动学堂”建设,社区把会议室腾出来作为活动场地,同时安排专人值班,保障孩子们的活动安全。多部门的助力则让“流动学堂”内容更加丰富。区文旅局联合博物馆、文化馆开发了“非遗传承进校园”系列研学路线,1200 多名学生走进非遗工坊,跟着传承人学习竹编、剪纸等技艺,了解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育田野绽放品格之花

6月的恋山脚下,南京市六合区程桥初级中学校长周波手中的红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师生家长组成的徒步队伍沿着16公里长的山径蜿蜒前行。这不是普通的出游,而是学校的16公里徒步课程,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学生们背包里装着《长征精神研学手册》,校医随时处理大家磨出血泡的伤口,村民们在岔路口拉起安全绳。汗水浸透的衬衫,是《指南》中“德育与社会实践融合”的生动注脚。

在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的 “长江生态保护” 实践课堂上,当教师讲到长江禁渔政策时,有学生突然举手:“老师,长江禁捕后,那些富余的渔业资源能不能想办法用到内河养殖里,既保护生态,又能帮沿岸乡亲增收呢?”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响应,大家将这个思考变成了共同的课题。学生们跟着水产站的专家实地调研,走访长江沿岸渔村,反复修改方案,最终形成了《关于利用长江禁捕后的富余资源带动沿岸河内渔业水产资源发展的建议》,荣获江苏省“小五年规划——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计”优秀科学建议项目征集一等奖。黄道林介绍说,近三年,六合区农村孩子在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的人次,比以前多了近一半。

当老师们奔忙在“流动学堂”教育之路上时,他们的脚下已铺成无垠的教育田野——在这里,课堂无界、关爱永恒;在这里,“五育”融合已形成多彩图谱,乡村与城市彼此照亮,共同抵达教育的理想彼岸。参与“流动学堂”的教师郎玉凤说:“看到孩子们眼里有光、手上有活、心中有暖,就知道这十年值得。”正如六合区教育局局长张弛在调研“流动学堂”工作时所说:“我们可不可以想一想,教育的功能有另外一种解释——我们不是在教孩子做题,而是在培养未来社区的主人,教育的价值追求是要让每个个体都能成为有能力创造价值、有品格传递善意的完整的人。”六合区 “流动学堂”的十多年探索,无疑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践行,为孩子们的未来铺就坚实且充满希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