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荟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十多年前,“流动学堂”在南京市六合区萌生,让无数孩子的梦想得到全方位的托举。多年来,感动和温暖从不缺席,让我们听一听六合初中教育人讲述的那些故事——

故事荟

16公里的守望与陪伴

早上7点,南京市六合区程桥初中教育集团“重走长征路,共筑中国梦”师生、家长徒步远足恋山活动正式开始。校长周波站在旗杆下,他鬓角的白霜被晨光照亮,声音清亮:“16公里的路,磨的是脚底板,炼的是心头劲。”话音落时,程桥初中的徒步队伍迎着晨曦,踩着朝阳的金边,向远方的田埂迈开了步子。

这条16公里的路,承载着师生与家长的共同期待。令人动容的是,沿途村落的村民早已自发守候在路口,为孩子们保驾护航。“小心看着!”村里人一声声叮嘱。那朴素的话语,是他们无声的托举。上午10点,队伍抵达社区广场。队伍里一个孩子步履沉重,脸色发白。原来他脚底磨出了水泡,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孩子,快过来!”简易医疗点的卫生员熟练地为他消毒、处理水泡,贴上防护垫。社区工作人员在一旁递上温水,温和地鼓励:“别怕,这点小困难算什么?想想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处理好了,咱照样是条好汉!”这及时的援手和暖心的话语,驱散了孩子的沮丧。

下午,队伍行至一段碎石坡,路途更为艰难。小雅不小心脚踝受伤了,却仍咬牙坚持。小雅的父亲始终默默跟在女儿身后——他常年外出打工,平时很少在家,和女儿的沟通不多。此刻,看着女儿倔强却痛苦的小脸,他心头猛地一揪。他蹲下身,不由分说地将小雅背起:“爸背你一段!”伏在父亲宽厚的背上,小雅低语:“爸,我是不是很没用?”父亲脚步一顿,沉默良久才开口,声音有些哽咽:“傻丫头,今天走了这么久的路,爸看着你咬着牙不放弃的样子,很欣慰。不知不觉,你已经长大了。以后,爸多陪你。”这颠簸的背脊,成了父女沟通、重拾陪伴誓言的课堂。

当夕阳拉长身影,点点灯火渐次亮起,16公里的“征程”终于到达终点。每一步丈量的,不仅是脚下的土地,更是全社会用行动编织的育人网络——村民的守望是安全网,社区的医疗点是护航站,家长的脊背是加油站,孩子的歌声则是反哺社会的第一课。这平凡的温暖汇流成河,终将载着年轻的生命,奔向更辽阔的远方。

——南京市六合区程桥初级中学副校长刘家洋

“棠城夜话”: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孩子厌学怎么办?该如何与叛逆期的孩子沟通?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家长。为切实帮助家长解决这些难题,我们自2018年就开始举办“棠棣花开家校共育夜话”(“棠城夜话”)系列活动,家庭教育专家、学校和家长面对面,交流讨论,寻找对策,一起解决问题。

“棠城夜话”每年征集全校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精心筛选出带有共性的典型问题,分主题每月开展一次活动。每次活动参加人员有家长代表、学校老师、外聘专家等,大家现场交流,形成共识,从而有效解决问题。针对个性问题,“棠城夜话”也会不定期开展“青春期家庭成长训练营”活动,邀请相关家长和学生一起来校,现场向学校老师和外聘专家“咨询问诊”,获得所需的人文关怀和科学帮助。

“棠城夜话”还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比如,我们会开展“家校读书会”,拟订阅读书目,家校共读交流。学校已组织阅读了《情绪管理与自我探索》《如何打开孩子的四重心灵门》和《亲子沟通的语言艺术》等多本书籍,帮助家长实现了自我成长。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校长李云发

点亮留守儿童的一束光

在南京市六合区,有这么一支志愿服务队,他们穿梭在田埂上,用行动改变着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用责任与奉献诠释着教育人的大爱。

在新篁学校,20多位教师积极参与了“流动学堂”志愿服务。女教师安宁每次来心理辅导都会带着玩具和小礼物,用温柔的声音和孩子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她不仅教孩子们如何表达情感,还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她的到来,总是会让教室里充满欢声笑语,也让孩子和家长之间建立了更深的信任。

林卫兵老师则放弃休息时间,承担起临时班主任的工作。他每次早早到校,一一电话联系缺席孩子的家长,有时还要亲自上门查看。他记得每一个孩子的名字,也记得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他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女孩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情绪低落,便主动与孩子促膝长谈,解开了孩子跟爷爷之间的心结,孩子的笑容又在脸上绽放。他的付出,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流动学堂”里不仅有有趣的活动,更有温暖的陪伴。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情感。许多孩子在活动中变得自信、乐观,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升。正如一位孩子的奶奶所说:“‘流动学堂’的开办,解决了我们爷爷奶奶带娃的烦心事,多亏了这些志愿者啊!”

——南京市六合区新篁学校副校长夏德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