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学堂”: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区域实践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流动学堂”: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区域实践

■南京市六合区教育局 张弛

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陪伴问题,2014年3月,“流动学堂”在南京市六合区应运而生。近年来,在“双减”政策深化、“双新”改革全面推进的新背景下,六合区着眼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推动“流动学堂”实现“活动补位—课程提质—系统融合”的迭代跃升,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区域新范式。

活动补位——

破解课后教育“真空”难题

六合区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农村学生占比大,存在课后作业无人辅导、周末陪伴资源匮乏、城乡教育服务不均等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六合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乡村文化站等场所,设立多个“流动学堂”站点,覆盖全区9个街镇,打造周末、暑假“120分钟教育服务圈”。站点按“3+X”功能布局(作业辅导区、阅读角、兴趣活动室+特色功能区),如竹镇镇站点开设了“非遗传承角”,引入六合民歌、雨花石雕刻等本土文化资源。同时,针对农村家长务农、务工的作息特点,构建了“错峰+弹性”服务机制——设置“课后作业帮”(周一至周五)和“周末主题营”(周六半天),提供学科辅导、科普实验、体育拓展等服务。此外,六合区还建立了“三方共管”责任体系:学校教师负责学科指导,社区工作者组织活动,家长志愿者参与安全管理,形成了“教师主导—社区支撑—家庭参与”的协同模式。

课程提质——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六合区聚焦“好不好”,通过课程创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化要求,同时开发本土化校本课程。六合区推行“流动学堂+学科工作坊”模式,并结合“地理文化双特色”(茉莉花之乡、雨花石之乡),开发了“智慧农业实践课”“雨花石探究”“六合民歌传唱”等课程;此外,通过跨校教研、高校专家驻点指导等,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2024年1月,南京市组建城乡初中一体化发展联盟,南师附中树人学校与六合区龙袍初级中学、金陵汇文学校与六合区金牛湖初级中学等10对城乡学校签订“一对一”联盟协议,推动课程共建与师资互聘。如今,六合区已形成“基础课程固本+拓展课程培优+特色课程铸魂”的课程体系,相关经验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专题报道。“流动学堂”建设行动案例还成功入选江苏省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

系统融合——构建联动育人生态

面对城乡教育差距,六合区以“流动学堂”为纽带,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六合区组建了“城区名校+乡村学校”教育共同体,例如六合高级中学附属初级中学与程桥初级中学结对,通过“双师课堂”同步授课,共享实验室资源。同时建立“三共机制”(课程共建、师资共享、质量共评),开展“统一教学管理、统一教育科研、统一质量检测”工作,确保城乡学校在教学质量标准上的一致性。为形成“长效支持”机制,六合区还出台了《六合区教联体建设实施方案》,将“流动学堂”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站点建设、师资培训与课程开发;建立“区—街镇—社区”三级联动机制,确保服务可持续。今年1月,金陵中学龙湖分校举办“润心聚力,共话未来”教联体活动,包括家校共育沙龙、亲子心理团辅等内容。该活动联动区关工委、龙池街道社区及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形成了“教育部门主导、社区搭台、家庭参与”的服务链。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作为省家校共育数字化示范校,基于钉钉平台提供24小时家庭教育咨询,组建“家校共育志愿服务团队”,开发了自选菜单式家庭教育资源平台“棠城夜话”。六合区以协同为路径,打破校际、城乡壁垒,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主责、社会参与”的育人生态。

六合区“流动学堂”的迭代升级,核心在于“需求牵引—课程支撑—系统保障”的协同创新。“流动学堂”以问题为起点,从“补位”到“提质”再到“融合”,步步深入解决教育痛点和难点。未来,六合区将持续强化“教联体”建设,继续探索数字化赋能“流动学堂”的路径,贡献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六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