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
■殷开林
2017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从更高层面对推进课后服务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促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成了教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也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本文基于课后服务实践,探讨小学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的实施路径,让课后服务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家长负担、推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举措,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完善课后服务制度。健全的课后服务制度是课后服务优化发展的保障。课后服务制度的建立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保障课后服务稳步实施为基础。学校要依据国家、省、市出台的课后服务相关文件,制订校本化课后服务实施细则,对课后服务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课后服务制度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既要集中学校广大师生智慧,也要听取家长意见。学校要在课后服务的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资金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出台合理的制度。
好的制度,落实是关键。学校要建立全过程、立体化的监督管理机制。教育部门应加强行政监督,建立健全课后服务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学校要全程检查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对教师服务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同时引导家长积极配合,理解支持并参与课后服务的监督工作。只有各方协同努力,将课后服务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提升课后服务质效,促进学生发展。
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重要举措。首先,应增加课后辅导的多样性,辅导方式上不仅有教师答疑,还可以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辅导交流、共同进步。其次,注重兴趣培养,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开设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社团,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开设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体育社团,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设航模、电脑编程、科学探秘等科学社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再者,组织学生参与课后主题实践活动,走出校园,到当地的文旅景点、红色基地、历史古迹等开展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开阔眼界,培养能力。
打造课后服务队伍。课后服务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作,服务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实践性,学生对课后服务的需求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承担课后服务工作的教师知识丰富,有适应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专长。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等学科教师可以负责与自己学科教学有关联的课后服务,如果有其他特长,也可以兼教相应的社团,让教师在课后服务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除了依靠校内的教师力量,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邀请民间艺人、能工巧匠、运动员、科技工作者、优秀实习生等参与课后服务,也可以与校外专业培训机构、当地文化部门、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合作,还可以邀请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委员会成员参加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管理,为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和其他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了解课后服务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参加服务的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他们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建设课后服务课程。课后服务课程化是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要树立课程育人意识,积极建设切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后服务课程。一是树立素养导向的课后服务课程目标。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为导向,科学设置课后服务课程总目标,再为各个不同的课后服务子课程设计分目标,对子课程的培养目的及达标方式进行精准描述,确保课程目标的精准性和适切性。二是架构多元融通的课后服务课程内容。通常采用“1+X”课程服务结构,“1”指课业辅导类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对学有困难学生进行答疑辅导;“X”指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类课程,该课程可以与校本课程整合优化,设立品德修养类、科技活动类、体育运动类、文化艺术类、生活指导类、口语交际类等多元主题课程群。三是探索灵活自主的课后服务课程实施体系。学校在课后服务中是组织者、引领者,在课程安排上要关注学生的广泛需求,自由组合课程模块、灵活设定课程时间、内外联动课程场地、多方协同课程师资,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课后服务评价。有效的课后服务评价,可以监测课后服务过程,了解课后服务效果,对课后服务起到诊断、激励和调节作用。一是建立科学的课后服务评价标准。学校要出台课后服务考核评价办法,制订考核评价细则,从教师服务、学生学习等方面设计表现性评价量表。二是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协作的评价机制。课后服务评价要以学校为主导,以教师、学生为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家长、社会中参与课后服务的机构或人员,都可以参与课后服务评价。三是优化课后服务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后服务中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合作参与、技能方法等,及时进行点评反馈。
拓展课后服务资源。丰富的课后服务资源是保障课后服务高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学校要主动作为、内外挖掘各方资源,助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完善的政策法规是保障课后服务顺利开展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课后服务政策文件,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主动争取政策资源,政府拨付的课后服务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向家长适当收取的课后服务费用要严格规范使用。学校的电脑室、音乐室、美术室、创客室等功能教室要配备到位,体育器材、音乐器材、美术用品、实验器具等必要的课后服务用品要装备到位,为开展课后服务提供必要的设备资源。
课后服务以学校为主体,还需要家庭、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共同协作。学校要突破场域限制,开发利用校外资源,与社区、校外培训机构、博物馆、科技馆等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这些场所资源,开展家校社课后服务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学校可以利用现有成熟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名师空中课堂等开展课后服务;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朗读亭、数字博物馆等让学生参与线上体验;可以建立在线答疑辅导平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组织教师在线答疑,并对提问情况和答疑满意度进行在线统计,利用数字资源构建“无界共育”课后服务新样态,赋予课后服务新特点、新活力。
(作者系响水县教师发展中心小学研训室主任,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和盐城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培育项目“小学‘1+N’融合式课后服务的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