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深入开展急救教育,保障师生生命安全
■唐守伦
急救教育是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久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公布第三批2926所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试点周期为两年。《通知》一并发布的《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指南》,以提高学生健康素养为核心,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以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为目标,推动在校园内配备急救和急救教育设施设备,加强师生急救教育,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探索和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学校急救教育经验做法,完善学校急救教育育人体系,引领学校急救教育发展新方向。省教育厅也将于近日在泰州市学校安全教育实训基地举办全省中小学安全管理培训班,急救教育是培训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但因各种原因,每年都有一些青少年受到意外伤害,抓好青少年的急救教育工作是整个社会急救培训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随着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师生接受急救教育,掌握救护技能,从而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在关键时刻守护好生命安全。
我国的急救教育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些中小学尚未开设急救教育课程,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缺乏急救和逃生技能,自救和互救能力不足。因此,学校应认真开展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加强中小学生急救知识普及培训,教会学生领悟生命价值,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提升学生应对突发事件、保护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能力。
被遴选的试点学校要积极利用入学教育、学生军训、体育与健康课、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增强师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意识,提高师生守护生命安全健康能力。其他学校也应结合学生年龄、体能、心理、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分学段进行急救教育,将急救知识纳入必修课程体系,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基本的急救技能。学校不仅要将急救处理、灾害避险等生存技能教育贯穿于平时的体育课、科学课,还可以发挥高校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等单位在师资力量上的优势,探索户外研学、拓展训练课程、开发野外活动,并联动中国红十字会、消防救援部门等开展相关教育,让小学生有急救意识、初中生有知识技能、高中生可以胜任高质量的急救操作。
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参加急救演练的机会,除组织常规的校园紧急安全演练外,还应鼓励学生参与急救和各种模拟演习活动,并组建学生急救团队,鼓励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担任急救支持人员,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急救知识,做到理论与实战相结合,一旦遇上紧急情况,既能自救,又能救助他人。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掌握了急救技能,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也会起到传播者的作用,影响更多的人关注并学习急救知识。这种连锁反应将逐步提高整个社会的急救水平,使更多人在面临危机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抓好急救教育工作,我们还要重视提高教师的急救教育能力。教育部门要将急救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和课程,通过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急救培训、定期邀请专家讲授急救技能等方式开展教师层面的安全教育培训,鼓励引导一定比例的教师取得应急救护专业资质。学校急救教育还可依托急救培训基地展开培训,同时发展校内教师、社工等符合资格者成为课程辅训导师等,不断壮大急救教育师资队伍,为开展急救教育提供重要的师资保障。
实施急救教育还需要政府、家庭、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凝聚强大合力。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确保急救教育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在教育培训经费中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要确保应急救护培训经费专款专用。家长可以主动与孩子一起学习基本的急救技能,定期讨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教会孩子拨打常用紧急电话和寻求帮助。医疗机构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指导,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急救教育的良好环境。
急救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期待急救教育走进更多学校,惠及更多学生,筑牢保障生命安全的防线,助力青少年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身边人。
(作者系镇江市教育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