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陈芳:让儿童在写作中“创造性成长”
■ 沈世红
【人物印象】
陈芳,南京市力学小学校长、党总支副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二期培养对象。2014年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连续三届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她深耕小学语文教学29年,提出“创造性成长理念下的儿童写作教学”,主张写作是儿童生命创造的自然表达,教育应呵护好奇、唤醒主体,让写作成为儿童探索世界、超越自我的旅程。
【人物感言】
当儿童充满好奇地探索,大胆猜想,勇敢突破,成长为自己喜爱的样子,我们就一道实现了创造性成长。
——陈芳
为人低调,为师执着,为学严谨。这是陈芳给南京市力学小学的同事们留下的印象。
她默默耕耘教坛29载,致力儿童研究,潜心育人实践;她扎根学校发展,锻铸优秀团队,胸怀大局,甘为人梯;她坚守“力学报国”初心,努力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培育儿童创新素养探索实践路径。
从问题发现者到理念变革者
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沃土里,陈芳用29年时光浇灌出一朵关于创造的花。
1996年,陈芳在南京市扬子石化第三小学开始了自己热爱的教师生涯,但初登讲台就遭遇了儿童写作教学的困境。批改作文时,学生怯生生地问:“老师,春天的雨该怎么形容?”这个看似普通的问题让陈芳愣住了。当“淅淅沥沥”成为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时,当教学只关注字数是否达标而不关注是否有真情实感时,陈芳发现,儿童写作已经异化为与生命体验相割裂的“标准化”技术操演。这种异化凸显在三个维度:一是儿童写作技法训练将灵性消磨为程式化表达;二是应试化倾向使童真缺失,写作沦为套路化拼贴;三是机械的学段划分造成低年级的“看图说话”与高年级的“命题作文”在儿童认知发展上存在“断层”。陈芳的课堂观察笔记,将孩子们面对空白作文纸时无意识地咬笔头、频繁地叹气的动作都记录下来,这些细节构成了她教育研究的“原点”。
2005年,陈芳调入南京市力学小学工作。由邵力子和傅学文于1947年筹资创办的力学小学,在省内外声名远扬。学校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儿童研究性学习,教育科研氛围浓郁。“力学报国”之精神在学校红色文化的传承中绵延赓续。陈芳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建构语文教学的校本课程,探索变革创新的生命课堂,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自觉提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能力、专业水平。陈芳常说,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微不足道,但经过流淌在力学小学血脉里的文化基因的浸润、滋养和锻铸,就会常怀仁爱之心,就能凝聚团队精神,就可激发向上的力量。陈芳相信,一所好学校能孕育一群好教师,一群好教师能成就一所好学校。作为校长,她凡事身先士卒,哪里需要就奔赴哪里。她和团队成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创新,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指向创造性成长的儿童研究素养培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启了学校教育研究的系统性变革。
2021年,陈芳入选“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二期培养对象,在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她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理念发生了突破性变革。陈芳认为“创造性成长”在儿童写作教学中有三个核心支点:其一,写作本质是儿童与世界对话的原始冲动,需构建“观察—想象—表达”的完整链条;其二,语文写作教学应遵循“低门槛、高天花板”的原则,既让每个孩子敢提笔,又为有天赋者预留创造空间;其三,语文写作评价需突破分数桎梏,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从“流水账”到“思想录”的质变轨迹,通过可视化的“写作成长树”来具象化呈现儿童生命绽放的姿态。
陈芳用29年的时间读懂一件事:“写作教学的本质是守护儿童生命的创造性冲动。”当写作回归生命本真时,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
让写作成为儿童的“翅膀”
创造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世界的好奇、观察、发现,简直就是一种本能。陈芳的教学主张是让每个孩子都长出想象的翅膀,在写作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陈芳的教学主张的首次跃迁源于和理论经典的深度对话:柏格森“生命即创造”的哲学命题与杜威“儿童创造天性”的教育主张,为其构建了理论基座;陶行知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则让“创造性写作”回归教育“原点”。当2022年新课标将写作定位为“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时,她敏锐捕捉到写作的价值转向——从“反映生活”的镜子升维为“创造生命”的火种。她撰写的文章《儿童是如何研究的》刊载在《江苏教育研究》上,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创造性成长”是儿童生命与世界的主动联结与积极互动,通过建构意义,发现、突破并超越自我。陈芳构建了儿童写作素养的基本框架,在写作动机层,她鼓励儿童以“好奇心、表达欲、成长获得感”为写作基石;在写作品格层,她强调写作要“热爱生活、求真求实、自我创造”;在写作能力层,她强调要聚焦“观察想象、语言运用、反省思维”等。在“与神话人物过一天”语文写作跨学科项目中,孩子们将科学实验、劳动实践、美术设计融入写作,不仅创作出《我和猪八戒抗洪记》等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更在反思日志中写道:“原来写作不是编故事,而是把心里的想法说清楚。”陈芳的“创造性成长”教学主张,在“学中思、做中思、用中创”的语文写作实践中螺旋上升,让写作成为实现“主体觉醒”的思维进步阶梯。陈芳常说:“当我们在力学园里种下‘研究创造’的种子,收获的必将是儿童个体生命绽放的森林。”
2024年10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二期培养对象南京专场报告会上,陈芳的教学主张引发专家的共鸣。陈芳所理解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样态里,创造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呼吸般自然的存在。专家点评道:“陈芳老师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思想的探险家。”当儿童写作从“畏写”向“乐创”转变时,这种创造精神就从课堂蔓延到更广阔的教育现场。
在真实世界中创造自我
陈芳的教育实践,是让儿童在真实世界的土壤里,种出创造力的果实。
陈芳的教育革新始终扎根于国家课程的沃土。她将语文写作课堂搬进虚拟的“火星基地”,让孩子们在创想的情境中完成科幻作文。在描写“植物生长叙事”的项目中,孩子们连续数天观察、记录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撰写出兼具科学的严谨与文学的诗意的观察日志。
在跨学科写作领域,陈芳开辟了多维实验场,让科学与写作碰撞产生奇妙的反应。学生记录“撒盐融冰”实验时,既要撰写严谨的科学报告,又要进行富有画面感的文学描写,这种对比训练让理性思维与感性表达相得益彰。
陈芳借助力学小学所积累的近千个儿童研究实践样本,探寻儿童“创造性成长”的新路径。在学校丰厚的文化积淀下,在20余年长期的、海量的儿童研究实践基础上,陈芳发现儿童是天生的研究者,每一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能。儿童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研究意识(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研究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研究品格(实事求是、自主协同、责任担当),实现“创造性成长”。在“苏教名家”培养工程专家的指导下,陈芳的《创造性成长理念下的儿童写作教学》专著于2024年12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书稿中有儿童写作问题调查分析,有丰富翔实的优秀教学设计,还有儿童“创造性成长”100种样子案例描述。
陈芳的教育实践,在课程转化中坚守本真,在跨学科实验中突破边界,在文化建构中播撒火种,让“创造性成长”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教育天地。
南京市力学小学教育集团成立后,陈芳作为骨干教师先后流动至集团校龙江小学、复兴小学工作。她甘为人梯,带领青年教师备课磨课,潜心研究,展现出一位小学教育名家的谦和风范,努力实现着从“个体领航”到“群体共育”的转变。
(作者任职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