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统摄下的课堂重构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大概念统摄下的课堂重构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践

■於燕华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深刻转型,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呼唤一种能统摄碎片知识、勾连学习经验、指向持久理解的教学结构。“大概念”作为居于学科中心、具有持久价值与广泛迁移力的核心观念,为破解教学碎片化、浅表化提供了理论支点。它要求教师以更具统整性的视角,将单元内看似分散的文本、知识、技能整合于具有穿透力的核心观念之下,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建构,在迁移中深化。

本文以契诃夫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为支点,尝试以“社会规训与个体自由的辩证思考”为核心大概念,重构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教学。通过提炼贯穿单元文本的思想脉络,设计阶梯式思辨活动,在剖析“套中人”生存图景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社会洞察力与批判性思维,使经典阅读成为照见现实的精神镜鉴。

突破语文课堂“碎片化”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统整单元,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会走上单篇割裂的老路。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以“观察与批判”为人文主题,汇集《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经典小说,共同指向对社会现象、人性困境的深刻洞察与理性批判。其中,《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其荒诞与深刻并存的艺术特质,成为诠释“社会规训与个体自由辩证观”这一核心概念的经典载体。

《祝福》的礼教枷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封建重压,《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精神禁锢——第六单元“观察与批判”主题下的经典篇目,若仅作孤立解读,就辜负了其共通的深刻命题:个体如何在社会的规训网络中寻找精神自由的空间?

“大概念”引领我们摒弃零敲碎打的教学惯性,以更具统摄力的核心观念(如“规训与自由的辩证观”)统整教学方向,将知识碎片熔铸为思想透镜,引导学生在经典的字里行间,读懂人性与时代的恒久对话。

聚焦单元核心大概念

本单元的大概念凝练为:“规训与自由的角力——经典文学对人性困境的深度剖析与社会结构的冷峻批判。”

此概念何以成为统摄之焦点?

一是直抵文本内核。《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不仅是雨伞棉衣,更是制度镣铐;《祝福》中鲁镇的“年终大典”,实为杀人不见血的礼教刑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风雪”不仅压垮草料场,更隐喻封建体制的酷寒。“规训与自由”大概念,使本单元经典文本看似各异的主题有机统一起来,激荡成为跨越时空的共振回响。

二是贯通素养脉络。当我们追问“别里科夫为何惧怕‘出乱子’”“祥林嫂捐了门槛何以仍得不到救赎”,正是在锤炼批判性思维;当我们比较沙俄“告密文化”与鲁镇“看客心理”,正是在培养社会洞察力;当我们体味契诃夫“含泪的笑”、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及施耐庵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正指向涵养审美共情力。

三是生发持久回响。沙俄时代“套中人”的窒息感,旧中国典型乡村鲁镇沉重的“晚云”,北宋年间从东京到沧州逃无可逃的谋害,这些困境各有几分相似?大概念让经典成为跨越时空的对话者。

以大概念为轴心,教师还可以设置单元教学坐标:

点燃“套中人”的思辨火花

(一)教学立意重构:从形象分析到存在之思。

传统教学常止步于别里科夫的“可笑可怜”。

大概念视角下,我们追问:“套子”何以成为生存隐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从具象物件到精神枷锁的象征意义。

谁在铸造“套子”?自我囚禁,群体恐惧,沙皇制度?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归因模型。

“自由人”真是救赎曙光吗?通过解构柯瓦连科姐弟的“自由”光环,直面人性的复杂底色。

(二)课堂现场呈现:五重阶梯的思想攀登。

契诃夫遗言:“我的作品还会给人读几年?七年。”师:百年已逝,我们仍在课堂上解剖“套中人”,为何?

第一阶:解剖“标本”——别里科夫的套中世界。引导学生思考谁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初始任务:从实物套子和思想套子两方面分析,绘制“别里科夫生存装备图”。

关键诘问:别里科夫晴天带伞,耳塞棉花,是怪癖还是生存策略?“千万别出乱子”的恐惧源头何在?教师引入沙俄统治时代背景、沙皇密探制度史料。

感悟要点:制度性规训能将恐惧内化为生存本能,使个体成为秩序的畸形卫道士。

第二阶:凝视“共谋”——全城人为何噤声?引导学生思考还有谁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情境还原:“假如你是文中中学教师,接到别里科夫‘忠告’会如何应对?”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人物内心活动。

深度剖析:当多数人选择沉默,“恐惧”便发酵为密不透风的文化规训,让“套子”成为集体无意识的生存法则。

第三阶:解魅“偶像”——柯瓦连科姐弟的自由幻象。引导学生思考谁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矛盾质疑:展示删减原文,比较原版和教材删减版。

柯瓦连科计划逃回田庄:“这儿的空气能憋死人!”

华连卡择偶标准:“嫁谁都可以”,三十岁该有窝了。

思辨交锋:骑车大笑=精神自由?逃回田庄是否会成为新“套子”?华连卡的婚姻观有无时代枷锁?带领学生穿透表象,理解自由人光环下的暗影和自由人的隐形“套子”。

第四阶:触摸“永恒”——跨越时空的套子阴影。引导学生思考到底都有谁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联读《祝福》:鲁镇人用“你那时怎么竟肯了”绞杀祥林嫂,与“全城人怕别里科夫”何异?

联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忍”字头上一把刀,林冲的“顺从”是不是另一种“套子”?

结语点睛:纳博科夫谓契诃夫写尽了“鸽灰色世界的窒息”。规训的形态常变,其本质却是人性永恒的命题。

第五阶:反观自身——在规训丛林中辨识自由之道。

现实投射:信息茧房是不是数字时代的“套子”?

价值澄清:规则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但要警惕规则的异化。真正的自由在于具有独立判断的勇气。

统整大概念赋能课堂重构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实践表明,以大概念为统领的教学新结构,有效促成了以下转变。

从零散到聚合:以“社会规训与个体自由的辩证思考”这一思想之锚,将人物解析、艺术鉴赏、主题探究、背景认知、文本互读等教学要素有机融合,形成脉络清晰、意蕴深厚的认知图谱。

从浮光到深潜:五个探究阶梯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从辨识表象,到深挖根源,再到解构幻象,最终体认普遍性并展开价值思辨,思维不断向文本内核与人性、社会的幽深处掘进。

从识记到涵育:教学目标指向批判性思维、辩证分析力、社会洞察力、审美判断力的涵育。学生在解读“套中人”的历程中,实质是在学习如何观照社会,理解人性。

从单篇到广宇:大概念成为贯通单元文本(《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桥梁,并指向更广阔的文学星空与现实世界,有力促进了理解的迁移、深化与普遍化。

当“素养育人”成为语文课堂的深层诉求,如何深耕文本细读、跳脱单篇割裂的窠臼,引导学生触及文学经典的精神内核?基于大概念的教学新结构,其精髓在于以具有思想高度、解释广度与持久生命力的核心观念为“灵魂”,重构课堂的内容肌理与行进脉络,引导学生在结构化、情境化、充满思维挑战的探究旅程中,实现从“知晓”到“理解”,再到“思辨”与“觉悟”的跃升。这既是对新课标“素养导向”的积极应答,更是语文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应然路径。当学生能够运用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淬炼的视角,去审视文本乃至社会中的种种规约与突围时,语文教学的价值审美,便在其中熠熠生辉。当学生开始思考:“别里科夫(祥林嫂、林冲)必须这样生活吗?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便是大概念赋予课堂的思想锋芒,也是语文教育对精神探索最深沉的回护。

(作者系江阴市澄西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