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活泼泼的新时代儿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2021年以来,盛泽实小推进以“童年精神”为核心的学校变革,重构儿童图景、学校生态与教师角色——

培养活泼泼的新时代儿童

■本报记者  邵林 王艳芳 李剑

在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清晨的阳光穿过梧桐叶隙,洒在孩子们的身上——有人举着放大镜观察草丛里的蚂蚁,有人在“转角书吧”捧着绘本轻声朗读,还有人围在“小红帽”志愿者身边讨论午餐秩序……这生动的一幕,正是该校以“童年精神”为核心推进变革的缩影。

从2021年起,盛泽实小踏上了重构儿童图景、学校生态与教师角色的探索之路。从打破班级界限的“拇指课程”到充满童真的“童绘馆”,从平等对话的“伙伴课堂”到学生主导的“议事机制”,该校以教育者的敏锐与温情,守护着童年应有的模样。当“活泼泼”成为校园最动人的底色,我们看到的,正是新时代儿童教育应有的样子——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绽放本真,逐光生长。

儿童图景:童年本真的绽放者

“在盛泽实小,我真的很快乐。您和学校对我的认可,为我在主持的道路上铺了一块块上升的石阶……”日前,盛泽实小校长王晓奕收到了2024届毕业生熊佳玉的信。信中,她动情地回忆自己快乐的小学生活,还收集、汇总了2024届毕业生给母校提出的改进建议。透过这封信,一个自信、开朗、阳光、有责任心的女孩形象如在眼前。

盛泽实小要培养什么样的儿童?王晓奕的回答是:“拥有鲜明主体性和完整人格的学习者与生活者,他们敢于梦想,善于提问,勇于表达,乐于探索,在自己的节奏中自由生长,逐光而行。”而众多活泼泼的学生,又让这个问题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表达。

盛泽实小活跃着很多个“熊佳玉”。“我刚刚吉尼斯挑战成功了”“我现在要去参加诗词挑战”“我在童绘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学校里总能听到孩子们兴奋的声音。这一幕幕场景,成为学校涵育“童年精神”理念的生动写照。

为了让“童年精神”更好地落地,还原儿童活泼泼的生命状态,盛泽实小设计并推进“涵育‘童年精神’十大行动”:通过“童话手偶剧场”“奇妙露营夜”“乘着歌声的翅膀”“访问童年”“那个小小的我”等活动,学生们回归童年本真,唤起对生活的感知和共情;在“小小魔法手”“童·画展”“未来发明家”“游戏嘉年华”“与AI对话梦想”等活动中,学生用想象力描绘世界,用创造力回应未来,在表达中建立自信,在探究中生成能力。

走进王晓奕的办公室,只见置物架上陈列着许多充满童趣的手工作品:蛋糕模型、精美插花、微雕塑作品、版画……这些都是孩子们在“拇指课程”中的成果,他们精心挑选最得意的作品,送给“最喜欢的王老师”。272名教师参与、开设252个种类、全校4000多名学生自选,打破时段、打乱班级的“拇指课程”已经在盛泽实小实施了3个学期。

每周五下午,盛泽实小校园便会沸腾起来,孩子们带着兴趣与热爱,兴奋地奔向不同的选修课教室。“每一节拇指课,我们都能见证孩子们的成长。他们在这里学会了如何直面困难,如何团队合作,如何将创意转化为现实。”该校机器人编程拇指课教师朱徐庆说。

“学校开展童年精神教育以来,孩子更有乐趣了:喜欢倒腾自己感兴趣的科学作业;喜欢拍摄自己的积木视频;喜欢多问为什么,而不是一味接受安排;生活自理能力也逐步增强了。”盛泽实小五年级学生周梓晨家长说。

学校生态:滋养童年的生命场

走进盛泽实小会发现,这里的空间会“说话”——它懂孩子们的奔跑欲,也理解他们的小秘密。盛泽实小的空间改造,像一道温柔的“加减法”:拆掉多余的隔断,打通封闭的角落,给孩子们留出奔跑、嬉戏的“空白”;把图书室搬进走廊,在花坛边摆上画板,让每个角落都能生长出惊喜。

操场边的桂花树成了自然课堂,教师张芸带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花瓣上的腺点,有人突然喊:“老师,我找到会散发香味的小点点啦!”还有孩子发现不同颜色的桂花香气不同,硬是拉着老师在校园里找遍了银桂、金桂和丹桂。这些会“呼吸”的空间,不再是静止的建筑,而是跟着孩子们的脚步一起生长的“成长容器”。

从“素质教育”的探索到“智慧教育”的实践,再到回归“童年本身”的价值深耕,盛泽实小始终在追问:什么样的学校才能让童年真正扎根生长?答案藏在空间、课程、课堂、文化交织而成的生态里。

教师杨建瑛开设的“爱心农场小主人——萝卜的奇妙世界”课程里,孩子们从“农场该建在哪里”的讨论开始,在叠水瀑布旁的空地认领地块,还采访老农、制作“萝卜种植知识卡”,组队争夺“十佳作品”。有个小组为了弄清楚“萝卜是否需要施肥”,特意跑去菜市场向菜农请教,把知识点抄在卡片上,字里行间都是探索的热情。这种让知识扎根生活的课程设计,让学习真正成为一件“有意思”的事。

“伙伴课堂”的理念,让盛泽实小的教室变成了长满思想嫩芽的沃土。科学课上,教师张虎带孩子们玩“蚂蚁搬食物”模拟游戏:讨论“一只蚂蚁发现蝗虫尸体怎么办”时,孩子们由“蚂蚁会叫同伴帮忙”联想到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该如何协作。有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突然说:“就像上次做实验,我不敢碰器材,组长教我拿镊子的方法!”一句话让大家纷纷开始分享合作经历,课堂成了盛满故事的合作场。

在“奇想戏剧”课上,为了给《龟兔赛跑》设计新结局,孩子们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兔子其实想让乌龟赢,有人猜想它们最后一起开了跑步培训班。教师没有评判对错,而是和大家一起画“分镜图”,课程最后演变成一场融合编剧、表演与合作的综合实践。在这种平等对话的氛围中,每个奇思妙想都有生长的空间。

“学校是我们的,我们说了算!”这句话在盛泽实小不是口号,而是日常。该校的三级学生议事机制让每个孩子的声音都能被听见。“小红帽”志愿者团队里,学生张俊雷在食堂提醒同学“慢慢吃”,徐霁瑶在校门口笑着迎接师生,他们说“这是我们的校园,要一起守护”。

“与儿童对话”活动中,有孩子提出“想在校园里种一片薄荷”,老师们没有直接答应,而是和他们一起讨论“薄荷会不会影响其他植物”“谁来负责浇水”。最后诞生的“班级责任田”里,薄荷丛中插着孩子们写的观察日记:“今天发现薄荷叶子上有小虫子,我们用了老师教的肥皂水驱虫法!”这种“儿童主场”的文化,让校园不再是成人设计的“盆景”,而是孩子们亲手浇灌的“百草园”。

教师角色:与童年同行的点灯人

周四,盛泽实小的图书馆会不定期举行一场特别的“约会”——三四名教师与十多名学生围坐一起,敞开心扉,真诚对话。对话的主题或是“老师,我想对你说”,或是“我喜欢做的事”,抑或是“作业多了怎么办”等等,涉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个人兴趣、心理健康、自我调节等多个方面。从2024年春天起,这一幕场景成为盛泽实小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是盛泽实小系统推进“六个100工程”之一的“办100场儿童对话”的探索与实践。正如参与对话活动的教师朱秋虹所言,“在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细腻情感,也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所言所行”。该校教师意识到,只有走近儿童,与儿童对话,倾听他们的声音,才能更了解他们的世界;而教师只有在了解儿童、理解儿童的基础上,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2021年甚至更早之前,涵育“童年精神”的种子尚在萌芽,时任校长薛法根和王晓奕已经带着盛泽实小的教师们一起思考:如何为孩子们创造自由、快乐且充满积极性的学习生活?如何为自己营造自主、高效、协作的专业工作环境?如何为家长们提供温暖、专业、持续的有效支持?……“我可以做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王晓奕坚信,“我和我们一定可以做些什么”。

“我和我们”在持续的探索中寻觅到一套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在对“童年精神”的深刻理解中,盛泽实小着力实施“六个100工程”:读100本儿童文学、看100部教育电影、做100个儿时游戏、记100个儿童生活场景、录100个学习片段、办100场儿童对话,呼吁教师回归教育初心,在与学生的同行中唤醒童年,不断回望自省、对话自我、重塑自我。

“我从成人世界来到‘小人国’,内心充满困惑。我说的话,孩子们是没听到,还是没听懂?‘说’不管用,只能靠‘吼’,可是除了白费嗓子,毫无效果,我开始静心反思自我。”从最初的迷茫到一步步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该校青年教师张钶渐渐学会了“放慢脚步,等待成长,在爱里寻找闪光点”。

“我最喜欢诸琦老师,天气热的时候,他请我们全班同学喝绿豆汤!绿豆汤真甜,甜到心里!”“我最喜欢高溦晟老师,他处事最公正!”“我最喜欢顾小龙老师,他很严厉,但有一次,我低血糖,他递给我一块小面包。”……毕业典礼当天,盛泽实小的毕业生们纷纷为自己喜欢的老师“打call”,老师们也被感染,“有时候,我们只需要蹲下身子,将俯视变为平视,便能更靠近儿童”。

童年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尝试,都是在为“敢创新、敢奋斗”积蓄力量。王晓奕说:“我们守护这些珍贵的品质,就是希望他们带着这份生命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回应时代的期待,不负家长的嘱托,更不负这充满希望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