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天空寻找“飞翔”的快乐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教育的天空寻找“飞翔”的快乐

■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 张莉

时光煮雨,岁月缝花。回首2024,我非常欣慰,因为我用跋涉和汗水注解了这一年。

带着书香一路行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说,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通过读写结合、班级共读和团队推动,努力让阅读成为师生共长的基石。

读写结合,自我成长。新教育提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我每天用碎片时间阅读专业书籍,为了突破阅读瓶颈,我还加入新教育读书会社群,每月跟随导读,与专家对话。至今,我已读完《大概念教学》等十余本专业书籍,写下20万字读后感。从最初的不会写到如今的不吐不快,我坚信读写结合能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澄澈。我的论文《“阅读共同体”唱响校园“上清”之声》《课堂在变革交响中走向“智趣”》在《湖北教育》上刊发,这是坚持读写带给我的额外奖励。

班级共读,氤氲书香。我鼓励学生每天阅读打卡,我每晚查看并送上小红花,每周通报。班级每月举办“阅读大富翁”表彰会,我们约定每周三、五评选“最佳朗读者”,每周四到图书馆阅读。学生选择部分段落深情诵读,全班评议后颁发奖状。学生还可以自编自导,分角色表演经典故事。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制作读书小报,将故事融入图画,让想象力在笔尖飞扬。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建构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24年,我被评为湖北教育十大阅读人物。

推动悦读,带好团队。作为学校“上清悦读”社团团长,我通过荐读、引读、评读等方式,带领青年教师开展专业阅读。2024年,学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集体加入“上清问道共同体”。我们借助新网师(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课程资源,分学科开展5次共读分享会。分享会主题鲜明,大家踊跃交流,每一次分享都能碰撞出智慧火花。今年9月,我们跟着新教育读书会社群一起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等书籍,青年教师参与3X时光打卡,认真撰写心得,不断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攀登课堂新高度

随着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和松滋实小团队在理想课堂的追寻之路上,不断攀升新高度。

探索智趣范式。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我深受朱永新教授“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的启发,与同事们探索以“三学四式”为核心的“智趣”教学范式。在第一重境界中,我们通过结构化教学确保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在第二重境界中,我采用“任务驱动、学习充分”的策略,设计有趣且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教授书信写作格式后,我鼓励学生与香港姊妹学校的孩子进行书信交流,学生们的探究欲望被点燃。在第三重境界中,我提出“真实情境、多维关联”的教学策略。例如,教授《竹节人》一课后,我引导学生们动手制作竹节人,孩子们在课后玩得不亦乐乎。这种多维度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

积极展示课堂。4月29日—30日,全国新网师第二届“构筑理想课堂”研讨会在松滋实小召开,我执教“智趣课堂”示范课《青蛙卖泥塘》。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伙伴协同、全班分享对话等方式,围绕“引学、导学、拓学”展开学习。我以“同学成为同学”为目标,设计“一起解决”“小组讨论”等任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全班分享对话环节,学生根据“故事完整、动词精彩、表演增色”等指标对各小组进行量化评价。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进阶,获得与会代表高度认可。

坚持教学反思。课后,我深入反思,注重教学评一致性,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内化语言、迁移方法,在班级公开分享,激发思维碰撞。针对小组合作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我调整任务设计,增加趣味性活动和挑战性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课堂。这种反思与实践的结合,让我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也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悄然生长。通过一次次课堂实践与反思,我更加坚定了在新教育理念下探索教学的信心。

缔造完美新教室

教室仿佛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没有生命绽放的教室,就没有完美的教室。我坚守一间教室,与孩子们共读、共写、共生活、共成长。

常晒常夸,让每个孩子都闪光。美国教师雷夫的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没有“害怕”,充满了鼓励、褒扬与赞美。在我的教室里,晒优秀作业成为常态。我每日选出4—5本优秀作业拍照发班级群,发挥榜样带动作用。表彰优秀的同时,我也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常常夸赞其优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与成就感。

研发课程,让每个孩子有成长。初带一年级时,我研发了绿植课程,孩子们通过记录绿植的变化,将绿植的生命与自己的成长相关联。读写绘由此开始,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将文字、图画整理为绿植成长记录册。此外,我还设计班级生日课程,孩子们通过观看小寿星视频、送祝福、分享美味等流程,学会为彼此的生命祝福,懂得分享。四年级时,学生们读诗写诗,出版多本诗集;五年级时,学生们集体创作《牛郎织女》连环画册……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活的丰富性,学生在课程中学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卓越口才”,让每个孩子善表达。为践行新课标精神,我着力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核心语文素养。一个人的表达力源于其丰富的阅读力。我鼓励学生集体晨诵20分钟,以诗词诵读迎接每一个黎明。为了推进“卓越口才”项目课程化和常态化,学校每周设置两课时,为学生自主展示“卓越口才”提供平台。学生们还积极参与“微演讲”,每周发布微话题,紧扣当前热点话题或国家时事,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们在日积月累的锻炼中更加自信,勇于表达。

2025年,我将继续带着梦想,不惧艰辛,在教育的天空寻找“飞翔”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