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跨越山海,心向远方
■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区第六中学 崔俊莲
对我而言,2024年既是一场跨越山海的跋涉,也是一次生命的深刻拔节。这一年,我在教育的山海间探索前行,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
穿越课题,找到方向
2020年,我申报了一项课题。该课题本应于2023年结题,却因故延迟至2024年。从资料搜集到论证分析,结题过程的艰难超出我的想象。但当我面对评审专家侃侃而谈时,我意识到,在解决困难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专业的成长。
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进一步坚定了将学科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决心。在物理教学中,我将探究课真正落到实处。设计实验单,准备仪器,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操作探究。学生们对物理的兴趣大增,对每次实验课都充满了期待。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探究式教学的魅力。我进一步将这种教学模式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与此同时,课题研究为我打开了视野,找到了新的方向。我更加积极地投身课改实验,探索将新课改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的多种方式。通过课题研究,我学会了如何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参与课程,心有所往
作为新网师(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2018期学员,我在2024年初遇到一个难题——选课。一种选择是骨干教师课程,但大部分课程我已学过,缺乏新鲜感;另一种选择是卓越课程,难度较大,但它像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我。最终,我下定决心选择了后者。
第一次上课,我颇有些不知所措。课程模式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讲师不讲课,学员们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公共分享来完成学习。我花了一天时间查资料、做PPT,本以为准备充分,可到了分享环节,其他小组的精彩表现让我瞬间自惭形秽。他们的课件精美,发言逻辑清晰,案例生动,而我却显得笨拙而浅薄。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迫切地想要达成真正的深度学习。
卓越课程的设计让我大开眼界。助学资料包内容丰富,从预习单到共学单,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引导学员自主学习、深度思考。每次课中分享,学员中都有高手涌现。他们的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资料准备齐全,发言更是引人入胜。这些榜样让我意识到,教育一线原来有这么多默默耕耘的“追光者”。
8次课程,8个专题,从“一案三单”的设计到合作学习的实践,每一个话题都直击课改核心。我花了整整一周时间研究“一案三单”的设计,反复琢磨学习目标、任务设计和时间管控。当我的作业得到讲师好评时,我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支持。
脚踏实地,专注成长
2024年下半年,新网师推出全新的卓越课程2班,目标是培养一批真正的卓越型教师。我怀着期待报了名,却发现课程模式与以往不同,更加强调自律和自学。面对班级中众多校长、名师,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课程导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原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在一次分享中表示:“教师也要懂生活,不能只有工作和学习。”这句话点醒了我。我意识到,不必被别人的节奏裹挟,而应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于是,我调整心态,不再急于求成,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成长。此后,我积极参与咖啡馆分享、班委会议和共读活动,慢慢步入正轨。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班级中的学友老师们虽然背景各异,但都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他们的分享让我开阔了眼界,也让我明白,卓越并非遥不可及,只要脚踏实地,就能一步步靠近目标。
奔赴山海,感受生命
2024年1月,我和家人前往海南三亚,感受一天之中从北方冰天雪地到南方阳光明媚的奇妙变化。这次旅行不仅圆了母亲多年的梦想,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8月,新网师的暑期共读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小学举行。作为“东道主”,我担任生活委员,负责后勤保障工作。活动中,新网师执行主任郝晓东对《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深度解读,让我对逆向设计有了全新的理解。
10月,母亲来到我的身边,陪伴了我三个多月,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刻,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教育领域扎根的决心。
2024年,我在教育的山海间跋涉,心向远方,追求卓越。这一年,我跨越了课题研究的艰难,走进了卓越课程的殿堂,感受到教育和生命的美好。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就能抵达心中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