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微光,汇成星河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萤火微光,汇成星河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东简良小学 梁玉斌

晨光漫过学校的玻璃幕墙,萤火虫班的小班长轻轻触碰数码社区的“诗词空间站”,《十五夜望月》的影像缓缓铺展。这一幕,是我们用5年时光打磨的“数码社区”日常模样。当数字技术真正融入教育,它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化作照亮生命成长的星辰。

从“数字寻春”到“课程图谱”

春风轻柔拂过大地,我引领学生开启“数字寻春”之旅。这场精心设计的古诗词项目式学习,涵盖四季风光、思乡怀亲等多元主题,其中“数字寻春”是其重点。

孩子们如同萤火虫般整装待发,在春天的角落里收集会发光的诗行。当他们发现生活与诗句产生同频共振时,我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承需要这样的认知桥梁。

于是,我们构建“三维数字课程图谱”,开发“节气里的奥秘”“非遗会说话”等主题课程。横向联动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等学科,纵向贯通古诗词、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内容,构建“感知—探究—创新”进阶体系,形成螺旋上升的素养培育路径。

清晨的露珠在草叶上闪烁时,我们的节气侦探队已整装出发,学生们的任务是用《二十四节气歌》破译自然的密码。这场跨学科的节气探索,不仅让他们读懂《二十四节气歌》中的字句,更理解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含义。如今,他们正运用数据分析技术,为校园建立“数字节气博物馆”,让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持续传承。

除此之外,在语文课上,孩子们用自己记录的节气笔记创作诗歌,体会诗词的意境;数学老师带着他们计算节气更替的天数,建立“节气周期模型”;最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小轩将节气变化编成程序,开发出“校园节气地图”,让更多人能观察自然的变化。

在这个没有围墙的课堂里,每个孩子都成为文化的解读者与重构者。曾经机械背诵《二十四节气歌》的他们,如今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节气变化与植物生长的规律。他们不再只是文化的接受者,而是成为文化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从“芳草诗会”到“阶梯式成长”

春意盎然的“容园”里,身着古装的孩子们从诗词中款款走来,衣角还沾着未散的墨香。这场名为“春山之约,与你共赴”的诗会,是萤火虫班“古韵课程”的一次生动实践。

诗会启幕前,萤火虫班的孩子们已在数码社区中探寻传统文化的细微脉络。他们通过屏幕细细端详宋代襦裙的纹样,凝视明代发簪的流苏,指尖轻触间,仿佛与历史有了切实的联结。孩子们的眉眼间多了几分书卷气,从泛黄的古籍中款款走来,连呼吸都浸润着诗词的韵律。

这场“春山之约”诗会是萤火虫班“古韵四季”课程体系中跃动的一朵浪花。课程设计从低年级的童真启蒙起步,经中年级的思辨探索过渡,抵达高年级的深入研究,层层递进构建起文化认知的阶梯。横向则融合诗词精读、服饰考古与数字创作3大模块,打造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度介入,每场活动都沉淀为可记录、可分析的文化基因。

萤火虫们的成长轨迹清晰可循。低年级时,他们用清亮的童声吟诵诗词;中年级时,开始追问诗词背后的历史脉络;到了高年级,已能借助数字技术重现传统文化之美。这些珍贵的学习瞬间完整记录于数码社区,成为滋养他们未来学习的文化基石。

从“一间教室”到“更多教室”

五载耕耘,萤火虫班已成为点燃全校“数字诗心”的火种。他们化身“小导师”,手把手带着友邻班级录制诗词音频、制作AI古诗视频。文化基因的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而在孩子们指尖跃动的数字星光之中。

如今,AI正融入萤火虫班的诗词学习生活,我们的课程也由此开启新的探索方向——此刻,“数字诗心”社团的孩子们正围坐屏幕前热烈讨论,与虚拟人李白展开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凝固在古诗中的意象,不再只是文字符号,而是化作可触摸、可生长的鲜活情感载体。

萤火虫们从“月”这个意象中收获感悟:它本就千般模样、万种情思,所以才能在人们心间绽放独特的光彩。这种充满趣味与互动的学习形式,不仅点燃了孩子们对诗词的浓厚兴趣,更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沉浸式感受诗词魅力;既潜移默化培养了文学素养与创新思维,更让古老的诗词文化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机,为传承注入时代活力。

站在2025年春天回望,那些在数字社区里闪烁的生命轨迹,已汇作璀璨星河。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文化的火种,更是让每个生命诗意栖居的教育理想。在这一圈圈数码年轮上,萤火虫班的故事仍在续写。我们始终坚信,真正的教育变革,永远发生在技术与人性的温暖交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