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专递课堂:“递”出更多梦想
■陕西省宁强县燕子砭镇初级中学 韩勇 李超
秦巴山脉褶皱深处,嘉陵江蜿蜒奔涌,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燕子砭镇,交通不便。这所2003年创建的乡村中学,在2022年之前,全校12个教学班仅配备了30余名专兼职教师,音乐、美术等学科长期由主科教师兼任;物理实验室的教具积尘多年。
转机始于2022年3月。宁强县教育体育局“校校通”项目文件的印发,让学校从“专递课堂”“数字赋能”等关键词里,敏锐捕捉到打破教育壁垒的契机。3个月后,一根网线、一块屏幕,掀开了这片土地的教育新篇。“数码社区”构想与燕子砭镇相遇,技术化作滋养教育的养分,助力师生跨越地理阻隔,教育的生命力在数据与技术的土壤中蓬勃生长。
从“孤岛”到“联结”的觉醒
2022年4月的一次教研会上,数学教师王新丽播放课堂录像,直观呈现了城乡教育的显著差距,县城教师熟练运用几何画板开展动态演示,本校学生面对投影幕布时却眼神迷茫;互动环节中,县城学生手持平板抢答从容,燕子砭镇的学生却连触控笔都握得磕磕绊绊。
硬件层面的差距可通过资源投入逐步弥补,但数字素养的鸿沟却难以轻易跨越。教师群体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语文教师沈菊艳用整晚时间研究云课堂系统,却因误触“全员静音”功能引发了一场教学小事故;青年英语教师王艺璇精心准备的AR单词卡,最终在带宽不足、网络不稳的教室里沦为卡顿的PPT。
2022年5月18日,学校负责人带领骨干教师赴汉中参加“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研讨会”。会上,专家教授的分享拨云见日:“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设备竞赛,而是通过数据流动构建教育共同体。”返程的绿皮火车上,团队在摇晃的车厢中碰撞出“建设数码社区”的构想。这个社区不仅是技术平台,更是师生共同创造、共享智慧的生命场域。
3周后,“基于数据分析的专递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正式成立。在课题组首次会议上,学校负责人以三个比喻生动勾勒发展愿景:“我们要把专递课堂化作‘望远镜’,让师生望见教育星空的璀璨;变为‘显微镜’,依托数据分析读懂每个生命的独特需求;更要成为‘万花筒’,推动城乡教育智慧碰撞出无限可能。”
数码社区里的共生共长
在专递课堂推进初期,教师们普遍面临互动教学与数据分析经验不足的挑战。以沈菊艳为例,首次开展同步授课时,因操作不够熟练,最终课堂效果未达预期。针对这一情况,课题组系统构建“三阶研修模式”助力教师成长。基础赋能阶段,李超开设“技术夜校”,系统传授录屏剪辑等实用技术;王艺璇负责翻译国际教育技术前沿文献,并牵头组织共读《数字化时代的教育重构》,为教师夯实技术基础,拓展应用视野。进入实践共生阶段,联盟校教师每周三固定开展“云端教研会”,通过集体评课深化教学研讨。其中,张英分享《二次函数图像》专递课堂案例,触发了教师们“共建资源库”的共识。而在反思升华阶段,教师们借助社区平台的“教学叙事专栏”,持续分享一线实践心得,在复盘与交流中重新审视技术的教育价值。
数码社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课堂上,教师依托专递课堂的实时反馈功能,依据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李超举例说:“在一次古诗鉴赏课中,数据显示65%的学生误解了‘萧萧班马鸣’的意象,我们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借助VR场景带学生‘穿越’至唐代边塞。”课堂外,“数字创客营”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平台,学生们通过编程、短视频等生动展现家乡文化。九年级学生车巧玉在作品获奖后表示,数码技术已成为她向外界讲述家乡故事的重要工具。
经过两年建设,课题组的“大数据中心”完成联盟校资源整合,并形成独特的资源生成机制。城乡教师相互借鉴教学经验,资源库还特别设立“银龄专区”,用数字化方式传承教育情怀。教师张媛媛说:“这就像一条数字河流,每所学校都贡献着支流,最终共同汇聚成海。”此外,社区服务还延伸至家庭与社会层面,开展“亲子共学计划”与假期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代际沟通与知识传承。
幸福完整的教育图景
数码社区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不仅孵化出12项校本微课程与多个获奖课例,更见证着教师群体的蜕变。沈菊艳从“技术小白”成长为“互动教学能手”,其课程成为区域示范案例;曾经各自为战的教师,如今已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智慧共享的集体转变。
学生的数字素养提升尤为显著,达标率从32%跃升至68%,13名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斩获奖项。更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能灵活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探索中逐渐生长。
数码社区搭建起跨越代际与地域的沟通桥梁。一位留守儿童的奶奶在留言中写道:“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这份反馈,是教育变革的鲜活注脚。
技术唤醒了教育的灵性,数据点燃了生命的可能。截至2024年,专递课堂已累计开展227课时,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数据。比这些具象成果更珍贵的,是那些看不见的成长印记:教师自发组织的学习沙龙、学生分享的知识胶囊、家长记录的家庭学习时光……课题结题会上,学校负责人展示的视频生动呈现了城乡教育融合的温暖图景。他说:“数码社区是教育生命的栖息地,这场教育变革,刚刚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