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永葆新教育实验的“自新、常新、全新”
■陈洛
2025年新教育实验研讨会选择在杭州举行,不仅因为这里钟灵毓秀,更是因为杭州饱含中国教育精神的厚重基因。1928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建素有“中国乡村师范教育发祥地”之称的晓庄学校一年后,又满怀教育热情来到杭州,亲手创建了著名的“湘湖师范”。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在这里播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火种。陶行知先生当年播下的教育火种早已呈现燎原之势,“湘湖师范”经过传承、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怀揣理想、扎根乡村的教师,成为教育界的骄傲,“湘湖师范”因此被誉为“浙江的晓庄”。今天,我们齐聚杭州,既是对陶行知先生等教育先贤的深情追忆与庄严致敬,更是我们这代教育人对新时代教育使命的庄严宣告和自觉担当。
众所周知,新教育实验源于21世纪的第一年——2000年。新教育实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选择,是对陶行知先生新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06年前(1919年),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期刊《新教育》2月第1卷第1期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文。这是陶行知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所发表的首批文章之一,也是他首次系统论及“新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新教育理论基于“自新、常新、全新”三个维度,“自新”强调的是从我做起;“常新”讲述的是日日新、时时新;“全新”则指不仅形式上新,内容上新,还要表现在精神上新。文章虽然不长,但直指内核,言简意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年,陶行知先生为改革陈腐的旧教育和倡导顺应社会发展的新教育而奔走疾呼。今天,朱永新教授以多年专注教育研究的底气和勇气,以当代教育名家的担当和智慧,引领新教育实验砥砺前行。新教育实验,始终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根本滋养,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朴素而崇高的价值追求,并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话语体系和实践谱系,积极而深刻地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目前,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已逾万所,1000多万师生参与其中,以实际行动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教育改革篇章,走出了美好的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浪潮澎湃不息。当前,一场由数字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正在重塑世界,教育的形态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重构。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本次大会以“数智重塑教育未来”为主题,既是对陶行知先生新教育“常新”精神的时代回应,更是新教育实验人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主动迎接数字革命挑战的宣言。100年前,陶行知先生从学校要与社会融通的高度提出“拆去学校与社会的高墙”,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而今,万物互联、虚实交融,这堵横亘于“知识”与“生活”、“个体”与“世界”之间的无形之墙,已被奔涌而至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强力消解,学习的时空边界被前所未有地打破,知识的生成、传递与习得方式也正经历革命性迁移。这是我们要逐渐适应的发展潮流。
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心灵之旅。算法或许能精准分析数据,但无法替代教师去洞察、理解复杂的生命体并与之共情;海量的信息流或许能提供便捷的知识索引,却难以描摹个体成长中微妙的精神轨迹和丰盈的情感世界。我们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要警惕技术的异化;要牢记“数智”的核心要义,永远“以技术拓展人的可能性”而非“以工具规训人性”。要做到这些,就要本着新教育的精神,努力让技术的红利真正惠及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孩子,让“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想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的光辉,让科技的力量永远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杭州既是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参与全球数字变革的创新活力之都。钱塘大潮,奔涌不息,让我们赓续陶行知先生的新教育精神,努力拓展新教育实验路径,在澎湃不息的潮声中,以冷静的理性和饱满的情感,书写属于新教育实验人的光荣与梦想,永葆新教育实验的“自新、常新、全新”。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本文为作者在2025年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上的讲话,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